■ 文/本刊評論員
做“幸福中國”的建設者
■ 文/本刊評論員
“兩會”在全國人民和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下如期亮相,成為解讀中國發展、中國模式、中國走向的重要節點。
2011年,中國“兩會”的最大看點是“十二五”規劃。中國社會發展當前面臨的種種矛盾、代表委員提交的各類議案、社會各階層以及網民們熱議的大量民生問題、央企和國企的發展目標及改革方向等,都將在今后五年里,按照輕重緩急逐一破題。觀察今年“兩會”,“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解讀無疑是綱舉目張的“綱”。
統觀全球,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五年規劃實屬中國特色。美國沒有,日本沒有,歐洲沒有,“金磚四國”除中國外也都沒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已經實行了十一個五年規劃,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作為一項傳統,五年規劃描畫了一段時期內國家發展的階段性任務,提出了大政方針、宏觀政策、行業順序等,使一個13億人口大國的市場經濟運作,有一個相對明晰的方向,將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納入到國家發展的有序軌道。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今年召開的“兩會”,“轉型”二字已成為全民共識,體現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是GDP指標的弱化。首先,規劃將今后五年的GDP增長速度確定為7%,比“十一五”期間下調了0.5個百分點,慢一點,但要好一點,為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預留了空間。其次,規劃草案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對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別實行農業發展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核,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等指標”。也就是說,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將告別GDP指標考核。規劃要求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考核體系和辦法,強調要“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評價考核,“強化”對結構優化、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的綜合評價考核,并將結果作為官員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一“強”一“弱”,透露出來的信息極其豐富,對各行各業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就能源行業來說,我們終于盼來了實實在在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中國逐步告別唯GDP論,肯定會大大減輕多年高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有多少能源辦多少事,終于有望成為大家考慮問題的共同出發點。
毋庸置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GDP指標和相應的考核尚無法被取代,因為它仍然是反映經濟增長、經濟規模、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和價格總水平變化的基礎性指標,但它有局限,比如不能反映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狀況,更不能反映人民的幸福感。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今年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和全國“兩會”上,“幸福感”、“幸福指數”成為曝光率最高的熱詞。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廣東省,直接將“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寫入本省的五年規劃。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關乎人民幸福的各種民生問題也被提到顯著位置。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改善民生的十大行動計劃,涉及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房、醫療改革等諸多領域。
從脫貧、溫飽、小康到建設“幸福中國”,顯示了國家致力于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的意志,必將成為今后五年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能源行業、石油石化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三大石油公司,當然也應該成為“幸福中國”的建設者、參與者。作為為經濟運行提供“血液”的能源供應商、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大型中央企業,今后五年,三大石油公司的一言一行勢必更加受到全社會的密切關注。“身份”、“地位”、“規模”決定,我們不僅要高度自覺地履行好央企國企的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而且要使企業經營與全國人民的“幸福追求”高度融合。這是一道待解的命題,需要發揮高超的中國智慧。
作為為經濟運行提供“血液”的能源供應商,三大公司今后五年不僅要高度自覺地履行好央企國企的三大責任,而且要使企業的經營與全國人民的“幸福追求”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