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 葛慧君
近年來,浙江省積極開展農業農村氣象工作,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農業氣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當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存在農村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偏弱、農業氣象服務針對性不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率偏低、農村公共氣象服務不夠到位等問題。我們要站在統籌城鄉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和保障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要性,著力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
浙江是受臺風、暴雨洪澇、雷電等災害影響較大的省份之一。廣大農村自然地理條件較差,加上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往往是災害高危區和防災薄弱點,這些年浙江省有80%以上的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發生在農村。特別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各類氣象災害與極端天氣頻發,對廣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必須加快構建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和應急處置能力。
經過多年的建設,基層已擁有一批氣象、水文、海洋、地質災害等監測預報設施,在各個防災減災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來看,資源整合力度還不夠,全方位、立體型的監測預警網絡還沒有形成。今后要朝著實現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方向努力,避免重復建設,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發揮農村各類災害監測預警設施的成效。通過優化布局、合理規劃、加密站點,統籌推進重要流域、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等農村重點部位的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建設,3年內實現自動氣象監測系統覆蓋到鄉鎮及重點部位。通過組織跨部門跨地區的聯合監測和信息共享、加強基層氣象臺站的監測預警等,著力推進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和風險評估的針對性。充分利用全省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收發系統建設,到2012年,全面建成以氣象服務系統為依托的縣級突發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完善鄉鎮、村以及氣象災害敏感行業(單位)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機制,實現及時準確安全傳輸和接收預警信息。
只有加強事前防范、主動避災,才能防患于未然。為此,對涉及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遷建選址、民房建造等,通過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提前有效避開氣象災害風險區和隱患點。針對農村雷災隱患較多、防雷技術服務普及不夠的情況,結合中心鎮村建設、“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統籌推進農村學校等公共設施、鄉鎮企業以及成片建造的農民新村的防雷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建(構)筑物防雷安全性能。同時,從源頭上加強農村防雷安全管理,組織編制農村住宅防雷裝置設計安裝指導圖集,引導農民按防雷規范標準建房,落實防雷安全措施。
爭取用3年時間,實現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到縣、應急預案到村、預警信息入戶,促進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網格化。加強對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區、農村人口密集區等重點部位的應急預案演練,以此檢驗和完善各氣象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提高農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單位協同作戰水平。
浙江省多年應對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實踐證明,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必須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強群測群防、全民防災。要加快開展以“有分管領導、有氣象協理員、有應急預案、有監測設施、有接收平臺、有資金保障、有科普培訓”為內容的氣象防災減災示范鄉鎮、社區創建活動,大力推進鄉鎮氣象協理員、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構筑氣象防災減災基層防線。
農業生產容易受天氣氣候條件的影響,是最離不開氣象服務的生產活動。近年來,浙江省致力于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已形成蔬菜、茶葉、果品、水產養殖等10大農業主導產業,擁有農業專業大戶20.5萬個,農業專業合作社1.6萬個,農業龍頭企業6300余家。面對日趨旺盛的氣象服務需求,要大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努力促進農業生產活動由“靠天吃飯”向“看天管理”轉變。
重點圍繞“兩區”(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在縣(市、區)選擇若干園區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站,探索建立一批現代農業氣象試驗基地,優化農業氣象觀測站點布局,不斷提升農業氣象觀測和小氣候觀測能力。建立省、市、縣3級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平臺,進一步完善衛星遙感監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產量預報等應用技術,不斷提升農業氣象服務設施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水平。
與傳統農耕生產相比,現代農業生產的理念、技術及組織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氣象服務也要適應新情況、新要求,不斷創新發展。比如,在業務技術創新上,針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積極探索主要農作物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建設、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等;針對關鍵農事季節,大力開發實用性強的系列化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業務。在服務機制創新上,完善氣象為農服務“聯系卡”制度,充分發揮農業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在氣象科技應用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完善省級農口聯合會商制度,并將這一制度延伸到市、縣一級,充分利用各涉農部門的資源和業務優勢,為當地農林漁牧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和服務。
氣候資源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資源。浙江作為沿海省份,風能、空中云水資源等氣候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價值。開發利用的前提是摸清底數,通過開展氣候資源普查評估和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區劃,搞清資源有多少、承載能力如何。在此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等,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抗旱、水庫蓄水、生態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把潛在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促進農業增效的現實生產力。
氣象是一項基礎性的社會公共事業,氣象信息作為群眾最關注的信息之一,和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關。當前,與城市居民相比,對農民的氣象服務還比較薄弱,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努力讓城鄉群眾共享氣象服務成果。
針對農民需求和區域特點,積極開發和提供農村休閑旅游業、來料加工業、商貿流通業等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圍繞農村群眾日常起居、交通出行、旅游休閑、養生保健等,加大生活類氣象服務產品開發和供給力度,不斷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和質量。
目前,浙江省已建立了農村廣播電視、海洋氣象廣播電臺、手機短信、浙江農民信箱、浙江農網、浙江天氣網、農技110、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等各類信息傳播平臺,在農村形成了龐大的受眾群體,要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加快形成農村氣象信息播發立體網絡。通過在農村公共場所、人員密集區設立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氣象警報器等設施,拓展農村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同時,依托專門氣象服務渠道、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等,逐步推進氣象信息服務進村入戶。
借助各類宣傳陣地,采取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形式,深入實施氣象科普教育培訓工作,進一步擴大氣象知識在農村的普及面,提高農民運用氣象信息的意識和能力。通過開展“千鎮萬村”氣象培訓工作,促進廣大農村干部群眾學好氣象知識、用好氣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