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歐洲多個國家接連遭遇強降雪和低溫天氣,有些地區最低溫度甚至打破1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這讓人們對氣候變暖的結論產生懷疑。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認為,歐洲之所以出現寒冬,與全球氣候變暖不無關系。
法國媒體2010年12月 21日援引《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日前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稱,歐洲嚴寒的“罪魁禍首”正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北極冰蓋融化。
參與研究的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專家斯特凡·拉姆斯多夫解釋說,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時間里減少了20%。而海洋一旦缺少冰層的覆蓋,就會向大氣釋放暖氣,影響整個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以逆時針方向旋轉著向歐洲大陸進發,造成該地區雨雪增多,氣溫下降。(無錫科技網 2010-12-23)
從2011年5月26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京舉行風云三號B氣象衛星在軌交付儀式上獲悉,隨著風云三號B氣象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A星、B星首次實現了上午星和下午星的雙星組網觀測,使得全球觀測頻次由12小時提高到6小時。
據介紹,風云三號B星作為我國第一顆下午軌道氣象衛星,填補了我國在下午時間窗口內極軌氣象衛星觀測的空白。該星與2008年發射的風云三號A星實現的雙星組網觀測,對于確保我國極軌氣象衛星業務的穩定運行和進一步增強全球觀測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標志著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技術趨于成熟。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介紹,在風云三號B星在軌測試和試運行期間,中國氣象局積極利用風云三號B星觀測資料,獲取大量有關天氣、氣候、環境、災情等信息。同時,風云三號B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氣象衛星觀測網,體現出中國對全球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貢獻。
(上??萍季W 2011-05-27)
2011年4月26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該成果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進行了研究,并對熱帶太平洋地區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該研究不僅提出了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降雨變化的新機制,還發現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降雨變化與背景溫度以及太陽輻射變化之間存在聯系,這將有助于揭示熱帶地區氣候變化的驅動機制、提出新的模型,并有助于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蹲匀弧ねㄓ崱穼徃迦苏J為:“這一證據的發現和新機制的提出是對熱帶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p>
(上??萍季W 2011-04-29)
俄羅斯“臺風”科學生產聯合體研發并建立環境放射情況監測分析統一系統。采用該系統,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署對日本核電事故的幾種可能后果進行了分析,并對由此可能造成的俄羅斯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對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除此之外,該聯合體建立了全國氣象和生態環境監測統一系統,將各地氣象站點和氣象衛星的信息資料統一為一個整體,在專門設立的網站(網址:godasochi.ru)上實時公布,大大方便了生產和生活,同時也為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舉行提供了氣候保障。
“臺風”科學生產聯合體隸屬于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署,作為核武器破壞性后果的評估中心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曾科學論證了核武器試驗的危害性。該聯合體在氣象領域研發出一系列的應用技術,比如,驅霧技術,可用于機場起降跑道和公路交通能見度的提高;新型人工降雨制劑,可進行驅除烏云和定點降雨,用于抗旱和森林滅火。
(科技部門戶網站 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