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龍山鎮鎮長 童華強
極端氣候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思考
慈溪市龍山鎮鎮長 童華強
近年來,我鎮多次遭受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影響,局部地區短時降雨強度甚至達到幾十年一遇。特別是2010年8月30日,遭遇強降雨襲擊,3小時降雨量達到180毫米,部分山體發生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事故,但寧波雅戈爾達蓬山景區等區域受到嚴重影響,部分山區基礎設施遭到破壞,交通一度中斷,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作為基層政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做好極端天氣下地質災害應急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基層政府的首要工作。下面,結合我鎮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談幾點思考意見。
龍山鎮位于慈溪市東部,全鎮區域面積140.86平方公里,下轄28行政村、3個居委會,現有總人口11.8萬余人。200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81.4億元,是寧波城市北擴、融入上海的重要節點,也是寧波大市產業梯度轉移的重要平臺。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充分說明地質災害隱患調查這一基礎性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準確掌握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種類、穩定狀況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2009年編制的《慈溪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8-2015)》將我鎮部分區域劃入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2010年,根據上級關于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隱患再排查緊急行動要求,我鎮依托專業單位對轄區內未治理廢棄礦山、公路沿線等區域進行地毯式排查,排查涉及16個村、20處隱患點,最后經專業部門勘查認定的地質災害隱患6處。通過調查和排摸,切實摸清了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現狀,為科學防治地質災害提供了詳實的基礎資料,同時也提高了防災的針對性。
地質災害應急防范與防汛防臺工作緊密聯系,特別是臺風所帶來的強降雨影響,為整合現有資源,我們把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到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圍繞“組織健全、責任落實、預案實用、預警及時、響應迅速、全民參與、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建設目標,全面推進。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鎮、村設立防汛防臺指揮部,依法設立日常辦事機構,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具體負責日常防汛防臺工作。
二是落實責任體系。落實鎮、村各級防指指揮責任人,針對地質災害防治需要,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地質災害易發區防汛防臺責任區網格化,并相應落實網格責任人,明確職責。
三是完善預案體系。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及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預案,預案內容告知各類預案執行人,并在醒目位置將預案劃定的危險區、安全區以及人員轉移路線等,制作圖表和明白卡向預案適用范圍內的群眾公布。另外,落實了指揮場所和避災場所,儲備了防災物資,完善了避災設施等。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生,已由“小概率”趨向于“常態化”,氣象預報受地形地貌等諸多因素影響,現有天氣預報水平還做不到定時、定量、定點準確預報,誤差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基層防災工作中經常出現“十防九空”的情況,極易造成基層干部群眾的麻痹思想。2010年,我市國土資源局會同氣象局在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安裝了雨量實時監測器,通過實時監測,能正確判斷該區域的降雨量,如遇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可根據監測器雨量大小,及時作出隱患點人員撤離、疏散等切實有效的防范措施,為極端天氣下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贏得時間,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同時,準確的雨量監測數據為我們分析該區域降雨分布與地質災害發生規律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幾年,我們充分利用鎮廣電站、網絡媒體和培訓等形式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行了大力宣傳,在沿山一線村莊張貼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標牌,樹立警示標志,提醒和教育村民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同時,在防災明白卡、避險卡中注明隱患點一般監測方法、要求及撤離路線,使災害點民眾具備防御基本常識。2010年8月30日的強暴雨,由于當地群眾采取及時報告、自發設置路卡等應急處置,有效控制了災害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壞。因此,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普及是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范工作的先導,作為我們基層政府要以上級創建“五到位”國土所為契機,重點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干部群眾的教育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臨災自救、互救等防范能力,在真正發生災害時,能隨時拉得出、用的上、打得響。
工程治理與搬遷避讓是地質災害防治最有效的辦法,針對2010年地質災害隱患再排查工作排查出的隱患點,認真分析研究,因地制宜提出專項治理方案。由于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鎮政府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今年已安排資金150萬元用于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力爭通過3至5年時間完成轄區內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極端天氣等氣象災害本身具有不可抗拒性,同時,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復雜性、隱蔽性、突發性等諸多特點,防災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作為基層一級政府將全力以赴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想法設法、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 , 確保百姓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