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國土資源局 壽程杰 孟志軍
紹興市開展征地補償費直付風險評估與試行主要做法
紹興市國土資源局 壽程杰 孟志軍
為從源頭上杜絕征地補償款被截留、挪用等現象,確保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利益,紹興市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了“征地補償款直接支付給農民個人”的試點工作。目前直付試點工作已經結束,其實施過程中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主要做法總結如下,供各方參考。
2010年6月5日,中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屈萬祥在紹興調研土地領域突出問題及治理對策等工作。調研期間,屈萬祥副部長提出了“征地補償款中屬支付給農民個人的,應當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上”的建議,并認為紹興要創造條件率先開展征地補償款直付試點。之后,省委常委、紀委書記任澤民,省紀委副書記馬光明,省國土廳廳長樓小東等領導多次就開展直付試點工作作出指示,要求紹興結合地方實際抓緊開展相關工作。
為積極貫徹落實上級領導指示精神,妥善預防工作中有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不穩定問題,根據《浙江省縣級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辦法(試行)》、《紹興市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辦法(試行)》、和《紹興市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精神,紹興市對開展直付試點工作進行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按照省、市二級制定的實施辦法和細則規定要求,通過走訪鎮村、召開論證會、座談會等方式,對開展直付試點工作及社會穩定情況開展調查了解,在上述工作基礎上,編制完成《紹興市“征地補償費直接支付給農民個人”試點工作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
主要包括實施征地、直接發放應屬個人的征地補償款等可能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與應對措施。
(1)在土地征收中可能因程序不到位、補償標準低而可能引發的信訪問題。
(2)在直接發放過程中由工作失誤差錯、發放速度緩慢、服務質量不高等可能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情況。
(3)其他可能引發不穩定的突出問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3)《國務院信訪條例》
(4)《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96號)
(5)《浙江省縣級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辦法(試行)》(省委辦[2009]29號)]
(6)《紹興市區征收集體土地辦法》(市政府92號令)
(7)《紹興市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辦法(試行)》(紹市委辦發[2010]96號
(8)《紹興市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實施細則》(紹維穩辦[2010]2號)
(1)合法性評估
國土資源部在《關于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96號)中明確提出:“征地批后實施時,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要按照確定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及時足額支付補償安置費用;應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的,要直接支付給農民個人,防止和及時糾正截留、挪用征地補償安置費的問題”,可見,實行征地補償費直付給農民個人,符合黨和政府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的總體要求,組織實施直付工作有合法的政策依據。
(2)合理性評估
從紹興市現有征地補償費支付情況看,總體上各地均能按規定要求及時足額支付到村及由村轉付到農民手中,但個別地方也存在截留、挪用現象,使農民利益受到損害。實施直付工作,將應屬個人部分的征地補償費直接支付到農民手中,從源頭上杜絕截留、挪用現象,符合所有被征地農民的意愿。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形成分配方案,上墻公示等形式,能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有效防止暗箱操作。
(3)可行性評估
按照既要積極又要穩妥的原則,紹興市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對是否搞、如何搞統一了認識思想,同時在具體征地過程中充分征求基層鎮村干部和被征地農民意見。同時考慮到紹興市區征地補償費支付情況良好,能做到及時足額支付到位等實際,認為試行直付工作群眾基礎良好,實施時機成熟,確定的直付基本程序合法合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4)可控性評估
探索開展直付工作是黨和政府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的重大舉措,理論上不可能受到農民抵制,但在具體操作中,可能會出現個別村民因對征地補償標準有異議,或因村內矛盾而不肯領取征地補償費,進而影響建設項目開工建設。為此需要制定特例化的處理機制進行穩控,做到既不影響直付工作實施,又不影響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實現“兩不誤”。
有鑒于以上四個方面的評估分析,紹興市認為試行征地補償費直付社會穩定風險較小,可以組織實施,但客觀上也仍然具備引發一定社會穩定風險的可能,需要采取積極主動的防范應對措施,以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確保直付試點工作取得成功。
(1)規范程序。嚴格按規定實施“告知、聽證、確認”等征地程序,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等形式使被征地農民充分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取得農民的理解和支持。
(2)嚴格標準。嚴格按照《紹興市區征收集體土地辦法》規定的標準組織實施征地,充分聽取被征地農民合理意見和建議,加強溝通協商,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利益。
(3)完善服務。要確保便民,就近選擇支付銀行,做到便于農民支取、群眾滿意;要確保及時,做到及時足額將款項發放到農民手上;要確保準確,做到支付發放對象、金額無差錯等。
完成風險評估后,紹興市在省紀委、省國土廳的具體指導下,組織實施了直付試點工作。主要做法是:
通過召開村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集體討論補償費分配的具體方案,確定補償對象和補償金額并征求被征地農民的意見;在對分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的基礎上,編制直付名單及金額匯總表,附村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和直付對象的居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一并上報國土部門;再由國土部門對分配方案中涉及到的人數、金額進行審查核對,特別是根據土地補償費用標準核實補償金額,嚴格界定最低標準,確保分配公平合理。
根據分配方案,將每家每戶應該得到多少補償費、補償費用按照什么標準計算、補償標準如何制定等內容均予上墻公示;國土部門及基層政府還通過走村訪戶,加強對土地補償費等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釋,同時耐心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既確保了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也完善了直付程序。
注重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分配水平,就近選擇方便農戶支取的金融機構,將征地補償費直接存入農民帳戶,減少征地補償費的流轉環節,有效規避擠占挪用風險。之后,國土部門負責將直接支付的征收土地補償款以銀行存單形式交給被征地村,并會同被征地村統一發放 , 應依法支付給村集體的征地補償費也同步直付到位。
為解決試點期間遇到的特殊情況,在切實維護好農民利益前提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如直付對象不能提供相關證件導致無法以存單形式撥付征地補償費的,國土部門先將該部分征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村,由村根據分配方案負責發放至直付對象。被征地農民如對征地補償安置標準有異議的,可按照《紹興市政府補償標準爭議協調辦法》等文件依法申請協調、裁決等。
經過前期調研、方案編制、項目安排、土地征收、用地審批等工作,今年1月28日,紹興市直付試點發放儀式如期在鏡湖新區東浦鎮舉行,首批252.1萬元征地補償直付款以存單形式全部發放到二個被征地村269名被征地農民手中,需依法支付給村集體的1152.626萬元征地補償款也同步直付到位,得到了被征地村和農民的普遍歡迎與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人民日報》1月31日“海外版”、2月8日“要聞版”也就紹興市開展直付試點工作進行了報道,充分肯定了這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