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臧世學
歷史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黑龍江 臧世學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中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培育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處理教材內容的若干原則”中又強調:“歷史教學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以上要求和原則說明,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導歷史教學。下面談談歷史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進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時存在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人類歷史發展是豐富多彩、曲折復雜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必然的。人類歷史發展必然從低級走向高級,從原始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但在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中,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地區又表現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因為各自的主客觀原因和特殊情況,所經歷的各種社會形態在時間上自然存在差異,甚至是跳躍式的抑或反復的。在研究歷史運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問題時,我們應通過具體史實分析,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對立統一的關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過偶然起作用這樣一個辯證原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揭示歷史發展的特點和本質。
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各種歷史現象表現得紛繁復雜,曲折離奇,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透過事物的現象,揭露它的本質。怎樣才能在教學中通過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總結,得出歷史的本質東西呢?古今中外的諸多歷史現象雖曲折復雜,但它總是有規律可循的,總是有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存在。如古代世界史上,阿拉伯人從原始游牧民族直接通過建立國家過渡到封建社會,而日耳曼人是在摧垮了西羅馬帝國后在其廢墟上直接建立了封建國家,它們都未經歷過奴隸社會階段。表面看來,這是超越了歷史的發展或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實際上,阿拉伯人也好,日耳曼人也好,在他們建立國家之前其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解體,同時在征服比他們先進得多的民族時又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進東西,進而才直接跨越了奴隸社會,建立了封建國家。也就是說,被征服先進民族實際上已為他們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搭起了一座橋梁。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就是他們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個社會的本質和內在的東西。同樣,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為什么歷次的“農民革命總是陷于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其本質就在于農民不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可能提出徹底的反封建革命綱領,其結果也必然失敗。通過比較以上這類表面相似的現象,就不難看出它們不同的本質,也就出現了各自不同的結果。通過以上這類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
事物的內容決定事物的形式,內容通過形式來表現。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本身的特殊性來確定。所以,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領悟準確了,才能產生優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才能得以優化。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吃透大綱和教材,然后根據每一課或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和特點進行匠心獨運的設計。只有通過教師的刻苦鉆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方法和手段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具體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而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學習各種方法,了解各種方法,掌握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們要根據施教的不同內容,靈活采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才能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藝呢?首先,應該善于學習,通過各種渠道。博采眾“法”,廣泛吸收,注意儲存各種教學方法的信息,仔細研究其中的異同,這樣才能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做到信手拈來,亦即“教學有法”。其次,“教無定法”,教學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要因人、因課、因境而異。所謂“因人而異”,即要因教師、學生的實際而異。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要注意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另外,在選擇和運用具體教法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差異。對低年級學生可多用一些直觀教學法或情境教學法,以激起其學習歷史的興趣;對高年級學生卻要多啟發思考,增加思維深度,教會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所謂“因課而異”即因歷史教學內容而異。根據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自然也就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如在講授新知識時,可主要采用講述、講解、講讀、講演法等;在導入新課和鞏固新課、課后練習中則可用談話法,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提問,對課文中理解和運用部分等重點內容進行精心講解、分析,而對非重要內容和一般性史實介紹則用講述法。總之,優化教學方法要善于學習,博采眾“法”之長,根據自己施教的不同內容、不同對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應的教法,最后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一套完整、科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雙方,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的主觀動因是內因,教師的啟發誘導是外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根據內、外因這種關系,教學方法的優化,就不只是指教師的“教”法的優化,還應包括學生“學”法的優化。所謂教法,是指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發送信息、傳授知識的方式方法;所謂學法,就是學習學科知識的基本規律、基本方法。教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學。就歷史學科來說,具體講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目標,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采用相應教學方法及手段,充分發揮歷史課生動有趣的優勢,進行啟發式教學,通過多種教學因素的優化組合,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地參與狀態,從而使他們從“要學”變為“會學”。教學中力求注意歷史學科學習規律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優化,努力改進歷史課教法以適應學生掌握和運用學法,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史實的方法和能力。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法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學法,只有達到學生“會學”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產生了對歷史濃厚的興趣進而掌握了歷史課的學法,教法的實施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應。
(作者單位:北安技工學校)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