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郭偉偉 吳文臣
大學計算機公共課關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探索
黑龍江 郭偉偉 吳文臣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希望能夠更好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學習發達國家的工程師的教育教學培養模式,汲取我國當前已經具有的高等教育中工程教育實踐所積累的經驗,從“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本要求出發,探索在卓越工程師計劃下的大學計算機公共課。從實踐入手,立足公共課服務于學生所學專業,進一步探索在項目中提高大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
卓越工程師計劃;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大學計算機公共課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卓越工程師計劃適時的出現了,卓越工程師計劃是高等教育和市場、崗位、產業、行業新的結合點,是適應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現狀的新的發展點,是突破我國高等教育創新能力發展瓶頸的新舉措。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出現是高等教育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的必然結果。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針對本科學生的多門涉及實驗/實訓/實踐的教學課程中,都大量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及實踐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如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已成為各大高校思考和改革的重點。電子商務、物聯網、數字化圖書館等紛至沓來。市場經濟迫切需要大量工程技術型人才,隨著各行各業信息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大多數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與日俱增,計算機操作水平成為衡量大學生基本素質的重要因素。大學計算機公共課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既要做好辦公自動化模塊的教學,滿足各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信息化辦公的最基本要求,又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專業需求。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從學生基礎上看,學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因地區發展水平而參差不同。基礎的差距和社會的需求,都促使我們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既要面向基礎,講好辦公模塊,又要緊密結合社會新需求,延伸向專業方面,適當設計編程語言。課程內容設置上,處于對社會需求的思考,我認為應當首先從學生的專業著手,從“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新高度重新審視,從實踐入手,立足公共課服務于學生所學專業,才能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探索在項目中提高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從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大學計算機公共課也要有所突破。傳統看法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對文科學生多一些幫助,對理科學生涉及的內容和方面都少,或者是無從下手去培養。也有認為,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對學生課外豐富生活活動的設計,還是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科學培養。我認為,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看選修課開設的多少,還要看各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如何。
大學生如何適當的面對工程,如何從工程中自我學習,如何表現出大學生應有的素質和職業人的態度,這才是課程設計的重點和難點。無論教師多么的努力,學生能夠產生自我認識、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的意識才是關鍵。在課程設計方面,要進一步面向學生所學專業有針對性的設計知識的載體。讓公共課為專業服務,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服務;讓公共課成為學生創意創新的搖籃。
我院已經連續幾個學期開展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改革,從我院職業類院校的特點出發,貫徹我院的辦學理念,堅持“雙基雙技,實踐第一”。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既要打好信息化辦公模塊的基礎,又要為學院的各個系的各個不同的專業做好服務工作,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和為融入社會走進來,為服務社會走出去的思想意識。
在我院有六個系,一個部,一個中心。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思考著如何因地制宜地上好大學計算機公共課。首先,我們學院的大學計算機公共課依據不同的專業劃分大類,再根據不同的專業大類設計不同教學方案和情境模塊,進而針對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設計工程項目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教學。這就涉及到具體工程項目模塊要盡可能的貼近行業實際需求,還要與時俱進。
我們以具體的工程項目相關的文檔為載體,在實用的軟件環境中進行理論/實驗/實訓/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六個大系又按職業大類劃分。例如將土木類、交通工程類與機械類劃分為操作型。信息技術類崗位要求為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融會貫通,會對辦公軟件遷移使用,劃分為手指型。英語類崗位要求為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融會貫通,會對辦公軟件遷移使用,劃分為語言型。經濟管理類崗位要求為快速文字錄入數據計算準確,信息分類合理,外界資源快速查找,大綱類幻燈片獨立制作匯報,辦公軟件遷徙使用,劃分為管理型。子情境根據崗位需求單獨設計,針對具體工程項目文檔模塊又不盡相同,例如產品報價表制作和模擬制作部門工資表(會計、財管專業適用),宣傳單的制作(旅游管理專業適用),公司業務分類匯總數據統計表(旅游專業適用),常用軟件的安裝卸載教學(PS、CAD、3D,vr,SketchUp)(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適用),編輯撰寫商務函信函(英語專業適用)、語種轉換和下載(韓語專業適用)等。
在具體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為了鼓勵學生創新,教師通常分為三種方式,一種是先教后學,較難的由教師先講解學生再做。第二種是先學后教,學為“導學”,中等難度的由教師先布置給學生一個題目,引導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先學習,教師通過開展討論、總結的方式進行驗收和指導,達到學和教的目的,鼓勵學生創新地思考和實踐,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自我養成,培養學會自我認識、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第三種,對于工程教育指實驗、實踐溫故知新。
從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展開思考,分析了當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針對我院實際情況,明確了我們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進行改革的方向。我院將專業需求和職業人態度更多地滲透到課程中,加強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學生計算機基本素質的同時,注重大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力爭向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看齊,培養出更多建設國家的有用人才。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 [Z].教高[2005]8號文件.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