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胡兵 胡寶娣
高校專業課教學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研究
重慶 胡兵 胡寶娣
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是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但現實中尚存在兩者間的脫節現象,本文從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發揮專業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創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改革專業課程考核方法等角度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專業課;教學;素質教育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眾多高校積極創新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力求在傳授知識、答疑解惑的同時,更多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但在專業課程教學方面的重視則相對不足。由于承擔專業課程的教師直接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其個人學識和工作態度、對于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的選擇和把握等等,都深刻影響到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本文嘗試從知識、能力、素質間的關系角度對高校專業課教學如何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素質是指構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內在規定性即人的各種屬性的具體實現以及它們達到的質量和水平[1]。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內在性和隱含性,不少人對通過學習或傳授獲得素質的提升持懷疑態度,認為專業課教學僅僅能夠傳授給學生一些專門的知識和技能,與提高學生素質關系不大,甚至沒有關系。但實際上,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對立統一的。素質的基本要素是知識和能力,知識是第一層、能力為第二層、素質是第三層。素質是以知識、能力為基礎,沒有知識、能力,素質無從談起。素質的高低固然與個體的遺傳有關,但后天的學習和訓練更為重要,這其中,高校專業課教學的學習和訓練功能不容忽視,因為具體的知識講解、技能傳授的專業課教學過程,正是學生思維習得、素質形成的過程。另外,素質會影響到知識運用和能力發展,高素質不僅有利于現有知識、能力更好地得以發揮,更有利于學生能夠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靈活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我們需要明確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辯證關系,深刻認識和理解素質教育的根本,充分利用專業課教學這個重要途徑,把關注的焦點從片面的知識講解和技能傳授層面轉移到素質培育層面上來[2]。
高校專業課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但目前部分高校專業課教學卻與素質教育存在脫節現象。
首先,高校強調素質教育,卻對專業課教學與素質教育間的聯系認識不夠。很多高校努力征求用人單位、畢業生等相關群體的意見,并參照同類高校不斷修訂本科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但在專業課實際教學效果的監控和引導方面尚存在不足,使得相對較為完善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在落實上要打折扣。這一方面與教學效果的評價困難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高校對專業課教學與素質教育間聯系的認識不夠有關。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貫徹素質教育,需要追求“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教材為一切”向“一切為教材”的轉變,追求“灌輸知識”向“主動學習”、“默默接受”向“積極質疑”的轉變,追求“考試至上”向“能力至上”、“分數第一”向“素質第一”的轉變。這事實上對教師形成了巨大挑戰,高校對此應有充分認識,只有在時間、經費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才能夠推動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貫徹素質教育。
其次,高校專業課教師對教學工作重視不夠。很多高校通過設置職稱晉升的科研基本條件等方法促使教師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少教師也樂于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科研方面,對于教學則滿足于完成教學工作量即可,甚至出現應付教學的情況。這種教學態度能夠完成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已屬萬幸,指望教師努力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恐怕只能是奢想。
第三,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尚不夠靈活。不少專業課尚采用通常的閉卷考試對學生進行考核,不能夠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個別學生平時不努力學習,僅僅通過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知識點就能夠獲得高分,而那些認真學習,勤于思考的學生則未必能獲得好的成績。
通過時間、經費等多方面的政策傾斜,引導教師熱愛教師職業,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專業課教師的積極主動參與對于貫徹素質教育至關重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還要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和提升,如果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完成課堂教學,不可能實現上述目標。教師不僅需要不斷學習,追蹤學科前沿,提高自身專業水平,還要開拓教學思路,努力把先進教學理論、科學教學方法及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不僅讓學生知其然,還要努力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素質教育要求人的發展要具備全面的知識,不僅僅關注知識的結果更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與相關方法;既重視知識的理解與消化,也要求在教學中實現由灌輸知識的教育向增強創造性的教育轉變,即通過改填鴨式教學法為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通過教學實驗、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①。專業課教師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內容、重新組織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內容要進行不斷的更新,注重現實案例的應用和問題的解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通過專題研究、小組討論等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通過安排寫作課程論文、專題報告等鍛煉學生的專業寫作能力,安排典型案例鍛煉學生問題分析能力,通過布置小組作業鍛煉學生合作溝通能力等等。
傳統的閉卷考核過于強調對于書本知識點的記憶,不利于對學生素質的考察,一個好的檢驗方式應該是不但能夠檢驗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3]。可以根據專業課程的具體情況,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例如,開卷考試,但試題靈活,并無標準答案,主要考察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或通過口試、小組討論、課程論文等形式進行考核;對于應用性強的課程,則可增加實踐環節考核的分值比例。
[1]馬鵬,王天佑.本科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結構體系探析——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2]佟江.知識·能力·素質——教師應教給學生什么.長江水利教育,1997年第4期.
[3]劉萍.管理學教學中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注]: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批準號:0831102)。
(作者單位:胡兵,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胡寶娣,重慶工商大學管理學院)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