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王巖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培養的探索
黑龍江 王巖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加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培養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保障。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堅持以社會需求為依據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以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為目標,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為主線,實施“三業”教育系統工程,在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高職院校;就業競爭能力;培養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是國家對高職院校辦學方向的科學定位。目前,由于我國正處在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區域間、行業間、企業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許多崗位仍然被傳統型勞動力所占據,加之就業市場不規范,人才高消費現象嚴重,造成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在現階段,如何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關鍵在于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用性,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職業崗位的接軌,以此提升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我院經過多年的不懈探索與實踐,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引進行業、企業,創建院校、行業、企業三合一的職業培訓模式
高職院校開展社會職業培訓與普通教育相比,更側重操作能力的訓練,具有高投入、低回報、設備更新快、師資要求高等特點。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高職院校還做不到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培訓必須依靠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必須依靠企業的參與,必須依靠學院面向市場經濟的自主辦學和良性運轉。況且就學院而言,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僅僅依靠學院的資源和環境往往是難以實現的,必須要有現代企業的有力支持。同時,行業的快速發展、技術進步和個性化服務對從業人員提出的不斷提高的標準和要求,促使我們進一步確立了要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在培養過程中實施深層次的行業、校企合作教育培訓。惟有如此,才能關注行業發展的新熱點,從企業前沿需求出發,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人才,企業才能聘用到滿足職業崗位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二)構建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新模式
幾年來,在辦學過程中,學院始終著力于處理好規模、質量、效益的關系,著力于處理好學院、企業、學生、社會的關系,在實現辦學規模迅速增長的同時,注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質量內涵建設。為此,學院積極探索訂單培養模式的有效機制和長效機制,把訂單培養這項教學改革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深入企業,了解其用人需求和人才培養規格以及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針對企業的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上與企業深度合作。目前,學院與111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如與黑龍江中惠地熱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訂單式”人才培養,設立了“中惠班”,教學計劃按照中惠公司的用人要求整合兩個系的課程,為中惠量身定做而成。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提升了學生的良好職業素養,實現了學生就業、上崗零距離對接,實現了人才培養質量的跨越式提升。
(三)成立專業社團,利用假期實習開展專業性技能訓練
成立學生專業社團,深化學生社團的實踐環節,把學生社團建設成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對于完成課內與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觀賞魚協會”、“園藝協會”、“寵物協會”等專業社團,由學生自發組織,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開展一系列專業性活動,將學習專業知識寓于娛樂活動之中,學生的熱情也較高。
利用假期進行實踐實習,組織學生到生產基地、企業進行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通過實踐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培養了理論聯系實踐的良好學風,使他們感受到專業技能在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更加堅定目標,振奮精神,勤奮學習,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人才。
(四)堅持高等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加強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適應企業用人的需求,促進學生充分就業。我院設立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047站,對在校學生全面開展培訓與鑒定,將職業技能鑒定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之中,并與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相結合,把職業資格證書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與相關課程進行整合,使職業資格認證滲透到正常的專業教學之中,以培養出更加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我院從學生實際出發,提出了敬業、就業、創業即“三業”教育系統工程方案。進行了以素質教育為根本,以培養學生做“合格人”為基礎,以養成職業道德、提高職業能力、增強職業素質,提高就業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系統教育。堅持從一入學就開始,將“三業”教育融于教育教學各環節之中。
一年級重點進行“敬業”教育。通過入學教育、優秀畢業生報告會、參觀實訓基地、就業指導課等職業道德教育,將敬業教育定位在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培養學生愛崗、愛農業、愛專業的思想以及奉獻與吃苦精神,使學生能以積極正確的心態到農村基層,到農業一線就業。
二年級重點進行“就業”教育。首先對學生進行“我能行”的信心培養;二是學生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有計劃地參加實訓基地的生產、管理、銷售,培養學生適應崗位能力;三是高度重視與社會行業和企業廣泛合作培養人才,讓學生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在全真的實訓環境中,學習掌握先進技術設備使用方法和現代化的生產工藝,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年級重點進行“創業”教育。以“產學研”一體化為載體,以專業協會為組織形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建立寵物醫院、校園綠化基地、電子商務網上購物中心等,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通過一個生產周期的實踐,學生初步掌握了從確定生產項目、生產過程管理到經營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的基本職業素質。
敬業、就業、創業教育三者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完整統一的教育體系。該工程實施以來,“敬業是前提,就業是目的,創業是貢獻”和“先就業,后擇業”的新型就業觀不斷深入學生的思想,有力地促進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
(作者單位: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