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劉軍華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53的音樂處理及演奏分析
——第一樂章
湖北 劉軍華
本文從結構、曲式、節奏、表現內容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這是一首具有交響性的輝煌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作曲法則,細致地展現了各種技術要點,達到了作曲家所要求的音樂及音響效果。
貝多芬;奏鳴曲;音樂處理;演奏分析
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Op.53)由于標題是獻給瓦爾德施泰因伯爵,又被稱為《瓦爾德施泰奏鳴曲》。這位伯爵很早就發現了貝多芬卓越的音樂才能,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精神上不斷的給貝多芬鼓勵和支持。此曲與《熱情奏鳴曲》Op.57成為貝多芬中期音樂優秀之作。法國人根據這首作品的曲思稱其為《黎明》。
這首作品從譜面上看,比起初期的作品,在演奏技巧上有更深的要求,即使跟同期的《英雄交響曲》Op.55相比也毫不遜色,原因就在于這首奏鳴曲的音響壯麗,曲思中洋溢著貝多芬特有的雄偉精神,是具有交響化的奏鳴曲。羅曼·羅蘭稱它是一首“白色的奏鳴曲”。貝多芬用現實主義的作曲手法描繪大自然,還給人們以無限的生命力和歡樂生活的畫面,所以這首作品展示了輝煌又嶄新的鋼琴技巧。
第一樂章樂曲的曲式結構:
I. 呈示部 → 展開部 → 再現部 → 尾聲



作曲家在寫作時都會按照樂器的機能來進行創作,貝多芬當時使用的鋼琴,琴鍵非常靈活,富有彈性,反跳敏捷,也能彈出和弦的顫音與震音,于是在這首作品中,上述的技巧占了相當的份量。
第一樂章的樂曲風格是莊嚴、雄偉的,像是在描繪大自然的畫面。呈示部的主部主題以短促、跳動的節奏音型和附在它上面的短小音階,如同神秘的回聲,恰似黎明中剛剛蘇醒的動機構成,并加以變化貫穿于整個樂章。副部主題是由和弦構成的一首純樸的民間調,優美、典雅。
首先呈示部第一主題動機及其演奏速度最好是=52左右(譜例1、2)
譜例1:

譜例2:

譜例1和2必須以相同的速度彈出。速度的快慢一定要考慮到隨后出現的第二主題,兩個樂段一定是自然進入,就能正確的把握速度了。最理想的彈奏是斷奏和弦的上聲部要略為突出,必須比其它聲部清晰。在PP或P的樂句中,為了強調第三小節的拍子,運用1/2踏板,同時踩下,找到了音樂的走向。逐漸強調就可以很自然的做出cresc.。23小節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型,必須托住力量用P很清楚的彈出,與左手的十六分音符同時運動,達到統一與一致。這個部分的Ped要控制使用,多了聲音就易渾濁。
連接部即14-34小節的主題是動力化的變奏,使音樂形象流動起來,音樂在22小節進行轉折,像是主題上附加的一個小節,用于轉調,表現了不穩定的傾向性。23-34小節是為第二主題(副部)做準備的V和弦。彈奏中23-26小節不用ped,保持聲音的干凈與清晰。右手在23、25、27、28小節中突出B音,以表現節奏的逐漸緊迫。31-34小節由十六分音符轉為八分音符的跳音,并逐漸減弱進入副部。
副部只用和弦呈現。因此,在彈奏中這些和弦的進行是不可間斷的。有內在的聯系與傾向性,如同管風琴奏出的圣詠,或者是弦樂合奏出的和聲,與主部主題形成對比。上聲部的旋律在下降時,要保持圓滑的彈奏,需要在指法上做無聲的更換。就像5-45-45-4-3那樣,手腕一定要非常的柔順才能將每一組和弦無縫隙、親密地銜接起來。50小節之后是在發展部的音樂上進行,即擔任著承上起下的作用。由左右手的三連音和切分音構成。Ped不能跟左手的切分音同時踩。
副部主題在主部的三度調式上出現。在調式上豐富了調性色彩,這種調性關系在古典作品中很少見,非常的新穎。
72小節左手的震音,由于右手要刻畫出十六分音符,所以容易彈成幼稚且不清晰的結果。無論怎樣去設計,演奏都很困難,按照譜例3解決方法去努力是最有效果的彈法。
譜例3:


發展部是呈示部的繼續,又是主部主題陳述發展的階段。它以主題材料作為音樂發展的基礎,把主題的變化、形象的發展與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并與其他部分的材料配合發展,使音樂的戲劇性強烈。音樂形象開始展示得更為充分。
發展部的第一階段86-112小節運用主部主題材料加以陳述,變化并轉調展開,使用多種的力度和不同調性色彩,在發展部中得到充分的表現。這段音樂是交響性的特征,如同管樂在不同的調性上展開,相互呼應,不斷地變換著色彩和力度。
發展部的第二階段112-141小節是富有戲劇性的一段,運用副部織體的材料加以展開,采用短琶音波浪的織體,情緒是激烈的,通過調性的變化與和聲,長時間地處于不穩定,連續轉調而推向高潮。彈奏時運用飽滿的聲音和強力度的彈奏,節奏穩定,要突出隱伏的旋律線條。
再現的準備階段142-155小節,左手和右手的反向進行形成這段音樂的巨大動力,由極弱開始有一個很長、很大的cresc.。以主部主題動機的反向進行,發展成為密集的音群,從而達到“ff”引入再現。
再現部使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下的發展部趨于穩定。為樂思的發展做出明確的結論。在168、170小節的兩個延長音,打斷了主題的陳述,加強了音樂的對比,豐富了呈示部的樂思。在演奏上,應將兩個延長音的時值彈滿,掌握分寸,以Toccata式的織體過渡到連接部,這段音樂情趣昂然。
結尾部,是一個大型結尾,運用主部主題在調性與和聲上加以變換發展。這種寫作打破了古典樂派曲式的框框。在莊嚴雄偉的主部上結束全曲,應彈奏得果斷有力。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2】孫明珠,魯道錦.鋼琴藝術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3】(美)約瑟夫·班滿隹茨.鋼琴踏板法指導.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
【4】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
(作者單位:武漢音樂學院 演藝學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