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德良
對我國夫妻財產制度的一點思考
黑龍江 李德良
夫妻財產制又稱婚姻財產制,它是關于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后所得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債務的清償以及婚姻解除時財產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我國并未制定統一的民法典,有關夫妻財產的立法散見于一系列的法律規范中,這些規范主要包括:
(一)憲法。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主要規定了制定其它法律的原則,它規定了男女平等作為調整夫妻財產關系的依據和保障。
(二)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國人大及其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這些文件中,涉及調整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具體可分為三類:
1.構成獨立法律部門的民事基本法。這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婚姻家庭法中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正是民法通則所調整的范圍。因此,《民法通則》的頒行,一方面結束了婚姻法學界長期存在的婚姻家庭法究竟是獨立的法律部門還是民法組成部分的爭論;另一方面又正式宣告了婚姻家庭法向民法的回歸,確立了婚姻家庭法作為民事法律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
2.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專門性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該法于1980年9月10日通過后,又于2001年4月進行了修正。它將夫妻財產制的有關內容規定在了第三章“家庭關系”中,另外在第四章“離婚”、第五章“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兩章中也涉及到部分內容。
3.屬于社會法性質的法律。這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這部法以專門的篇章規定了婦女的權益,同時又對已婚和離婚婦女的財產權益作出了特別規定。對婦女在宅基地、住房等方面作出了保護性的規定,這些規定,不僅及時補充了我國婚姻法對婦女財產權益規定的不足,而且對司法實踐處理夫妻財產問題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4.其他民事法律。這里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它對配偶一方死亡而終止夫妻財產制時,夫妻財產的分割、債務的清償等問題的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釋。由于婚姻家庭問題紛繁復雜,而婚姻法又規定的過于原則,因此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對審判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夫妻共同財產”范圍過于寬大
1.夫妻分居期間的財產應認定為個人財產
所謂夫妻分居期間的財產是指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因感情不和,在分開居住生活期間各自所取得的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4條規定:“夫妻分居兩地分別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財產,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在分割財產時,各自分別管理、使用的財產歸各自所有。雙方所分財產相差懸殊的,差額部分,由多得財產的一方以與差額相等的財產抵償另一方。”這一規定把夫妻分居期間所得的財產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忽視了這類財產的特殊性。如果分居時間一方所得的財產仍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加以分割,顯然對取得財產的一方有失公平。因此,根據這類財產的特殊性,應把夫妻分居期間的財產認定為個人所有,屬于個人財產。這不僅符合“按勞分配”的原則,更有利于實踐中此類糾紛的解決。當然,考慮到男女雙方的差別,從保護婦女權益、照顧無過錯一方的原則出發,可以對沒有或僅有較少收入且生活確有困難的一方作出保護性規定,使其分得地方在分居期間所得的部分財產,以達到這類財產既合理,又合法的處理。
2.夫妻各自繼承、受贈的財產問題
我國《婚姻法》第13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首先,這一規定與民法保護公民財產所有權的原則不符。公民通過這合法的合同與遺囑處分自有財產的行為受到法律保護,而對這種處分權之最基本的肯定與保護是尊重財產所有人的意愿。如果把出贈人與遺囑人指定應由夫妻一方個人接受的財產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則違背了保護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的最基本要求。其次,這一規定與我國繼承法的規定也相違背。如果將正常情況下夫妻一方依法定繼承取得的財產也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則實際上把夫妻雙方都列入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這與繼承法中關于法定繼承的規定相悖。
(二)家庭財產、夫妻財產、個人財產劃分不明確,嚴重危及民事交易安全
夫妻財產制直接制約著涉及到夫妻財產、家庭財產的民事交易安全。己婚公民,不論以個人、夫妻、家庭身份或代表從事任何交易,均涉及夫妻財產利益。夫妻從事民事交易時,交易的有效與否、利益的享有,離不開夫妻財產制的適用及夫妻對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夫妻實行何種財產制,夫妻怎樣行使法定或約定的財產權利,不僅關系到夫妻本人的利益,而且同樣關系到與夫妻發生種種民事交往的相對人的利益。當夫妻以個人或家庭成員的身份,甚至代表家庭從事民事交易活動時,交易相對方有權知道“他或她”有無權利做該項交易,交易是否會受到來自交易方家人或配偶的干涉。而作為交易一方的配偶,也有權了解和掌握配偶從事的民事交易是否涉及本人利益,有權反對或阻止有損其利益的交易行為,鼓勵和支持對本人有益的合法交易活動。
(三)無形財產轉化、補償問題不明確
對于夫妻財產制而言,此制度的核心是夫妻財產本身,財產可以劃分為有形財產即以實物形式存在的財產和無形財產主要是以權利方式出現的財產。司法實踐中常出現夫妻財產的一大部分用于支持配偶一方智力投資,當一方學成或尚未學成卻向另一方提出離婚,這時如果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可分的實物本來不多,即全部分割給“支持者一方”仍然是顯失公平的。因為“受支持一方”把夫妻共同財產己轉化為一種技能,將來可利用它謀取更多的利益,而“支持者一方”卻一無所有,婚姻法本身具有強烈的倫理性,道德的規范作用在婚姻法中體現比較充分。于這種“犧牲者”行為,婚姻法應給予特別保護,并給予“支持者一方”的行為一定的經濟評價,也是給“支持者一方”一個說法。因此,在夫妻財產制中,不僅要對有形財產給予規范,對無形財產也應該有法可依。只有這樣才能使法律在保護公民個人權利方面起作用。
(四)約定財產制形同虛設,亟持充實、提高
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觀念意識正在建立,物質利益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尤其是青年一代,自我意識和個人權利意識都不斷增強,把夫妻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相對分離的觀念也隨觀念的更新,變得容易被公眾所接受,因而,法律既然設立了約定財產制度,就應該將此制度發展、完善,使之行之有效。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婚姻家庭財產制度是婚姻家庭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而夫妻財產制度則是婚姻家庭財產制度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國的夫妻財產制應結合我國國情,順應夫妻財產制的世界潮流,逐步完善,使之法制化、規范化,才能依法保障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機電工程學校)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