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韓肖肖
民辦高校生源緊張及應對策略
高校間的生源競爭、民辦高校自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部的評估都將促進民辦高校辦學能力的提高,加快民辦高校招生的規范化。本文針對民辦高校生源緊張的現狀,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
民辦高校;生源;對策
山東 韓肖肖
當前,國內民辦高等教育的生源是那些無法被公辦學校錄取的考生。2010年7月,以中央電視臺為主的國內媒體紛紛報道了民辦高校搶生源的現象。考生和家長一時間了解了某些不正規民辦高校的招生黑幕,很多考生和家長以偏概全,全面否定了民辦高校。這無疑使民辦高校的招生雪上加霜。本文結合高校面臨的生源緊張的現象,提出幾點民辦高校求生存謀發展的策略。
在未來5-10年中,我國參加高考的絕對人數還會繼續減少。即使再適當提高錄取率,最終錄取的絕對人數也將會不斷降低。以高考大省山東為例,該省教育廳負責人坦言,2010年以后,全省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將在4年內迅速減少到高峰期的一半,為40萬人左右。到2013年實際參加高考人數將低于目前山東省高考錄取總人數,屆時不再是高校挑學生,而是學生選學校。
對于2010年高考人數普遍下降的原因,北京理工大學一名招生人員分析認為,一是現在報名參加高考的應屆考生大多數是“90后”,他們出生在中國第三個生育高峰(1985年-1990年)之后,絕對人數少了;二是部分高三學生放棄高考主要是由于當前空前嚴峻的就業環境。當“讀大學”與“就業”不能較好地實現掛鉤的時候,大學的魅力自然不會像曾經那樣渾身充滿誘惑的光環。另外,還有其他比較細微的原因,比如:不少地方正在推進課改,一些非應屆考生擔心課改后高考變化較大,所以放棄了復讀,考生也相應地比往年有所減少。
高考人數下降,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危機。高等教育發展面臨一場不可避免的生存大競爭,而這場競爭最后的結果將是一場新的教育布局調整運動所帶來的優勝劣汰。
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擴招、大建設、大躍進。各高校紛紛征地擴張,招兵買馬。現在,隨便走到哪里的大學,其磅礴的氣勢、鋪張的場面都會令人震憾。原來一所幾千人的大學,經過幾年的擴張,現在已經發展到幾萬人的規模。2005年前后,一所萬人大學一年光招聘教師就在100人以上。而現在,大學新招聘的教師已經是屈指可數、寥寥無幾了。當高考人數下降到一定程度,大學生源面臨的將是嚴峻的挑戰。若干年后,大學生源不足的窘境將使部分高校的樓堂館舍面臨空置廢棄的危險。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的總招生規模是600萬,如果在10年后減少到500萬,以高校現有的飽和容量,意味著將有至少100所大學在未來某個時期被淘汰出局。
正如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所說,高校一定要認識到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變化對高等教育辦學可能帶來的沖擊,不被一時的招生繁榮現象所迷惑,著眼于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走內涵發展之路。
師資隊伍建設是內涵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為止,師資仍是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競爭的弱勢所在。民辦學校師資呈老齡、年輕兩極分化的態勢。民辦教育發展初期,師資主要依靠聘請公辦高校的退休教師。現在,民辦高校發展了自己的教師隊伍,以年輕的高校畢業生為主,教學經驗上有所欠缺,學科內缺少資深教師指導教學工作;兼職教師,穩定性較差。一個民辦學校在自負盈虧的同時又要謀求發展,很難把教師的待遇福利提升到與公辦學校相同的層次,年輕的專職教師,因為待遇、福利、科研環境等原因,流動性很強,導致民辦高校人才流失很大。民辦高校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師隊伍,從根本上影響了學校整體發展的穩定性。基于此,民辦高校應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人才的培養引進與招聘力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穩定的、結構合理的專職教師隊伍。
民辦高校在校舍面積擴大的同時,應注重加大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優化辦學條件,豐富學習資源,滿足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情況下的辦學需求,特別是教學工作的資源需求。
制定系統的制度和政策,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專職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參加校級以上科研立項;申報校級、省級、國家級課題;建設校級、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營造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
面臨生源緊缺的現狀,民辦高校想求得生存,還需提高學校的辦學規格。積極參加教學評估,晉升本科院校,是民辦高校目前求生存的途徑之一。在升本環節中,自然淘汰掉一批教學、師資、實驗設施等欠佳的院校,這樣既規范了民辦高校的辦學,也提高了其生存競爭能力。“所謂適者生存”,通過教學評估、晉升為本科院校的民辦高校,在競爭中暫時幸存下來,但仍然要以積極進取的態度迎接更為激烈的高校間的競爭。可以說,每一次評估,都在鞭策、推進民辦教育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