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霍英
再論“舉例”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山西 霍英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自己總結得出:在教學中多舉一些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生活實例進行教學,不僅能使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趣,而且能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還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收到不可想象的教學效果。
舉例;突破;啟發;活躍;激發
正如前人所說,在物理教學中,無論是物理概念的引入,還是物理規律的建立,都需要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的實際進行舉例。“舉例”是理解、應用物理概念、規律的階梯;“舉例”能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加深學生的印象,并且起到降低教學難度的效果;“舉例”又是連接物理理論與實際的一個“橋梁”,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一把“金鑰匙”。所以,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對“舉例”的研究,對于物理教學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下面,筆者就教學中的一些“舉例”來進一步說明“舉例”的重要性。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課本上引述了一段亞里士多德的話“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靜止下來。”(演示:用力推講桌上的粉筆盒,粉筆盒就運動;停止用力,盒停下來。)這個觀點得到學生們的認同。怎樣來駁斥它,并得出正確結論呢?于是舉例如下:
師:假如讓一個小球從某一斜面上某一高度處落下,分別落在玻璃板上和木板上,我們將看到什么樣的運動情況?落在玻璃板上和木板上有什么不同?
生:小球運動一會兒后停下來。在玻璃板上運動的距離比在木板上的距離要遠些。
師:為什么會停下來?
生:因為受到摩擦阻力。
師:對,那么為什么在玻璃板上要比木板上運動的距離遠些?
生:在玻璃板上受到的阻力小,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大。
師:對,看來受到的阻力越大,向前運動的距離越小;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運動的距離越大。那么,試想一下,讓小球滾下后在絕對光滑沒有阻力的平面上運動會出現什么情況?
生:小球將一直運動下去不會停止。
師:這個時候的小球在運動方向上受不受其它力的作用?
生:不受。
師:看來,物體的運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
生:不需要。
師:對,物體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受到力(阻力),如果沒有力,物體能夠一直運動下去。看來,最多才、最淵博的科學天才——亞里士多德也有犯錯誤的時候。那么,力和運動是什么關系呢?我們來講述一下……
通過上述舉例,啟發了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根除了沉積在心中很久的一個錯誤觀點,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很好地掌握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學習了牛頓第三定律以后,要想徹底掌握它,還必須多舉例練習。例如,甲、乙兩隊拔河比賽,甲隊勝是因為甲隊給乙隊的力大于乙隊給甲隊的力。怎樣來澄清這一錯誤觀點呢?講解如下:
師:按常理,讓一個健壯的大人和一個十多歲孩子進行相推游戲,誰會贏?
生:大人會贏。
師:如果讓大人站在冰面上,小孩站在地面上相推,情況怎樣?
生:(發出“啊”的一聲)小孩會贏。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冰面太光滑。
師:看來拔河比賽是不是誰的力氣大誰就會贏?
生:不是。
師:對,拔河比賽比的是摩擦力的大小。其實,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甲隊給乙隊的力和乙隊給甲隊的力是相等的,對人受力分析可知,誰的最大靜摩擦力大,誰就是贏的一方。
通過這一舉例,既澄清了一些錯誤觀念,又加深了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并能應用牛頓第三定律解釋一些物理現象。
在“動量”一節的教學中,為了講清動量的物理意義和矢量性,舉例如下:
師:如果我搬起一塊大石頭朝你扔去(假設搬起石頭扔過去),你敢不敢接?
生:(嚇得躲)不敢。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石頭會砸傷人。
師:那么,同樣是這塊石頭,我輕輕地搬過去放到你手上,你敢不敢接?為什么呢?
生:敢。因為第一次是扔過來的,第二次是慢慢放下。
師:對,正因為扔過來的石頭速度大,它會產生很大的殺傷效果。類似地,打出去的子彈也是因為速度大才具有殺傷力的。也就是說,具有速度的物體會產生機械效果,且速度越大,產生的機械效果也越大。另外,我朝這個方向扔石頭,另一方向的人怕不怕?
生:不怕。
師:可見,機械效果只會產生在速度方向上……
通過這樣的舉例,使學生從平日常見的一些事例中深切體會并理解了“動量”的物理意義和矢量性。學生們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都非常踴躍,學習熱情都非常高漲,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講到“摩擦力”時,我舉了這樣的例子:假如讓我們在非常光滑的冰面上跑,會有什么感覺?我們用筷子夾粉條和夾面條有什么不一樣?爬樹容易,但讓我們攀爬一根非常光亮的金屬桿,容易嗎?講“動量定理”的應用時,我舉例:人為什么要從樓梯上一級一級走下來,而不從樓層上直接跳下來?一個快速跑的人不小心撞到大樹上和一個慢速走的人撞到大樹上感覺一樣嗎?跳高、跳遠為什么要跳在海綿墊子上和沙坑里?講到并聯電路中電流分配規律時,我舉例:一股水到達道路分叉處,哪股叉道暢通無阻,哪股道的水流便急;講歐姆定律時我把“電壓”比作“水壓”……
這樣,從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現象入手,包括自然現象與人工現象,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物理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熱情,又使物理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們都反應我講得課“生動”、“熱鬧”。我以后還會多搜集與物理知識有關的事例,以豐富我的課堂教學。
[1]邢紅軍,李金銘.論物理課堂教學的“舉例”.物理教學,2000(6).
(作者單位:介休市職業中學)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