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趙廷劍
高中語文教學突破瓶頸之『三步曲』
河南 趙廷劍
在高中眾學科中,語文教者深感其難,學者亦乏興趣。語文通常是在數理化生、外史地政等諸多科目的邊緣夾縫中品嘗著冷落與無奈。于是,面對高考,高中語文教師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應試拼爭,在永無休止的操作性訓練中,學生語文考試成績并不見得能夠迅速提高。一些學生甚至經常不認真學習語文課文,只做幾套練習題、模擬卷,記誦一下文學常識、名言警句便了事。在許多人眼里,語文已經變成了單個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語法,古怪的成語,零碎的常識,片言只語的警句!困境中的語文教學如何突破瓶頸?筆者認為必須走好三步:
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原來“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內涵啊”!既然語文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豈不理所當然?但事與愿違,你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里?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缺失生活,學生日常生活中缺失語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松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為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為豐富的精神世界。搜集鑒賞優秀廣告詞,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短信和迎春對聯,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回歸生活,再從生活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當前語文教學必須走的第一步。
有位語文專家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閱讀,二是寫作。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也說:“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么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后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睂<胰詢烧Z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么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上海高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閱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閱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占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老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國家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特別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絲毫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現在,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閱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傲舻瞄喿x在,莫怕作文難”。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說語文教學無論到何時何地都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不忘夯實學生的讀寫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良好習慣?!?/p>
自動化了的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學生終生受益。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哪些內容呢?1.邊讀邊思邊動筆的習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呑x邊思,能夠使自己在閱讀中處于主動的地位,讀的自覺,讀的深入,讀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閱讀的收益自然就高。閱讀中引發的深刻思考,一些有價值的見解,往往轉瞬即逝,這就需要及時動筆,記錄自己思考所得。文中優美的語段、重要的信息、精辟的言論或是其他有價值的資料,要注意圈點批注,亦可做摘要或索引。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求學生養成查閱字典、詞典的習慣,不望文生義,不憑想當然,也不依賴別人。另外,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也可及時向學生介紹一些其他工具書,并傳授一些查閱圖書資料的知識和方法。這樣,學生日積月累,既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豐富了其他知識。3.勤于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把閱讀生活化,習慣化,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天天閱讀,每天必讀。要像孫中山那樣:一天不讀書,就不能生存。有了這種感覺,說明閱讀已經生活化了。4.質疑問難的習慣。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和起點,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思維,就有發現。創新源于疑問。善問的學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問題深刻獨到。是否善于就課文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檢驗閱讀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尺之一。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積累的目的就在于運用,在于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和陶冶美好的情操。直接引用,如名言、古詩之類,在寫作、口述時,原文照錄。靈活運用,即引用的事例不抄錄原文,經過內化,變成自己的話,用在作文里。與課文有直接聯系的知識,如與作者有聯系的詩歌、典故等,在學習課文時加以運用。參與社會實踐將生活中的思想收獲,用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把生活里的真善美寫在作文里,并且用這些豐富自己的生活,指導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第十六中學)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