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志軍
加快農村人才培養 提高農民致富能力
黑龍江 李志軍
農村人才培養是愛輝區農村人才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愛輝區職業學校經過多年努力,在農村人才培養中,取得了一定成績。本文總結了學校在農村人才培養中的經驗和做法,希望能對黑龍江省面向農村發展職業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農村人才;經驗;職業教育
愛輝區位于祖國的北部邊陲,是黑河市政府所在地,與俄羅斯阿穆爾州首府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黑龍江相望。轄11個鄉鎮89個行政村,面積14,446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19萬,是黑龍江省高油大豆生產基地。愛輝區職業學校是一所集教學、科研、生產、經營、示范、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多年來,職業教育在全區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及非農從業人員培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進城務工人員素質和技能提高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多年來,區委、區政府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扶持力度。區領導堅持每年到職業學校召開一次現場辦公會,優先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確立了全區“職業教育政府主導,部門配合,教育主抓”的發展思路及“以農為主、面向農村、服務社會”的工作方針。把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辦學育人、科技推廣、產業開發于一體的農村職業教育網絡體系,把發展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出的“學校+公司+農戶+客商”的辦學模式,在中國教育報上進行了經驗介紹,并代表黑龍江省參加了中國職業教育成果展覽。在此基礎上,學校先后實踐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學校與部門合作辦學的模式,開門辦學,舉辦社會急需、學生和家長滿意的各種長、短期職業技能培訓班,為增強學生技能服好務,為經濟發展服好務,為社會建設服好務。目前,學校正實踐應用“高緯高寒地區農村教育整體改革‘教科經’辦學模式”。
深入開展農村人才培養,更快更好地提高廣大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的關鍵在于教師,學校根據我區農業實際情況及教師自身特點,在實踐中培養了一支熟悉農民培訓、熟悉“三農”、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隊伍。學校除每年組織校內培訓、競賽、實行多層次的師資培訓外,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國家和省市組織的師資培訓和考察學習,使教師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此外,由學校牽頭把市區各部門農業技術專家組成了科技培訓工作組,建立了專家型師資服務平臺,及時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定期發布最新的市場動態,為農民傳遞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注重對生產各環節的技術指導,力爭做到最完善的科技服務,避免服務盲區,使農村人才培養工作更為扎實、更加穩健,縮短了與農民的距離。有效地解決了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應用“一公里”的問題,實現科研成果推廣一步到位,成為農民真正的良師益友。
學校在各鄉鎮建立了具有區域特色、規模生產、科學管理的實驗型、示范型、效益型的新優技術成果示范基地,通過基地建設,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加快了種植業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鏈條式經營模式及訂單農業的雛形,使廣大農戶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幾年來,在全區十一個鄉鎮推廣小粒芽豆生產等新技術、新項目9項,累計為農民推廣良種二十萬公斤,較對照村屯增收8-10%,為農民增加純收入2000余萬元。2005年,在愛輝區西崗子鎮坤站村建立了225畝的高油大豆核心展示區,每畝增收40元。2006年,大豆示范園區核心區面積增加到1500畝,增加收入60萬元。2008年又建成面積為5000畝的高油大豆良種生產繁育基地,為愛輝區及同積溫帶市縣提供大豆優良品種150萬斤,累計為農民增收6000萬元以上。
一是實施實用技術培訓工程,保障農民增產增收。
2005年以來,學校通過舉辦成人中專班、“科普之冬”送科技下鄉、科技大集、科技咨詢、現場指導等實用技術培訓及為農服務等活動,組織專業教師進村入戶,培養了一批學歷較高、頭腦靈活、懂科技、善經營的農民,用他們率先增加收入的事實來帶動全村農民共同致富。在培訓中做到學員專業性培訓與普及性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基地生產實踐相結合,使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無處不在、真正達到了培訓靈活,點、面并進,隨時為農民排憂解難。學校還主動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幫助二十余戶農民脫貧致富;其中,張地營子鄉霍爾沁村吳德良、王宏,泡子沿村張瑩,二站鄉東山村王明秀、鄭喜忠、闞長偉等已成為當地產糧大戶,大豆平均畝產比其他農戶產量提高10%。
二是實施特色產業培訓工程,造就新型農民。
學校結合農民實際需求,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積極引導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緊緊圍繞各村特色產業,開展“一村一品”、生產管用、農民易學、經濟有效的實用技術培訓。接受培訓的農民85%掌握了1-2項新技術,10%成為科技致富帶頭人,10%成為養、加、銷大戶。學校堅持每五年召開一次“黑河市愛輝區農民科技培訓中心校友聯誼會”,召集各村領導、種植、養殖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農民技術員參加會議,根據個人能力及特長,組成各種協會及中介組織,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帶動農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促進產地與市場對接,為洽談貿易、尋找訂單農業提供平臺,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張地營子鄉霍爾沁村李靜娟、泡子沿村唐立杰、趙紅,坤河鄉黃旗營子村何鐵虎已成為當地農村知名經紀人。北三家子村支部書記俞良春通過學習,掌握了西瓜種植技術,回鄉后成立了西瓜協會,注冊了“北三家子”牌西瓜商標,全村種植面積由最初的幾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累計增加農民收入100多萬元。畢業生郝華等四名村干部在帶領村民致富的同時被區委區政府公選為鄉鎮干部;趙紅等多名畢業生運用所學知識先后組建了大豆協會、養殖協會、蕓豆協會等,他們運用專業技術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成為帶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為農民增加收入9000萬元。讓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
三是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工程,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致富能力。
學校積極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注重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展各類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工作,做到農村人才按需培訓。其次,采集勞務市場信息,廣泛聯系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建立穩定的就業渠道。此外,我們集中篩選一批適應能力強、發展好、致富快的勞務典型,采用言傳身教、典型引路的方式,廣泛開展引導性培訓。同時,我們還充分利用教學網絡資源,在各鄉鎮設立的分校開班培訓,減輕了學員的學習支出,便于學員參加學習,學習效果顯著提高,參訓人數逐年增加。幾年來,舉辦的商務俄語、焊接、機動車駕駛與維修、計算機應用、學前教育、餐飲服務等專業的技能培訓,每年受訓人員達1500人左右,其中90%的學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每人額外又有了可觀的收入。
總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職業教育將發揮巨大作用。學校將牢固樹立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的思想,主動適應當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需要,在為農服務、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進程中,尋找新途徑,探索新出路。
【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FFB090557,子課題項目“中職學校農科專業‘教科經’辦學模式探索”。
(作者單位:愛輝區職業技術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