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劉慧 徐佺
高級助產專業《助產心理學》教材的開發
黑龍江 劉慧 徐佺
目前我們國家有些醫院正在開展導樂分娩、催眠分娩等新的分娩技術,這些新技術都是從心理角度出發,對孕產婦加以心理護理,使其順利的度過孕產期。但助產學生缺乏心理護理知識和經驗,工作時不能很快適應到新的工作中去,《助產心理學》就是為了適應現代產科發展的需要,解決學生學習和工作遇到的問題,使他們能盡快適應新工作而急需增設的課程。
現代婦產科;高級助產專業;《助產心理學》教材
醫學模式的改變,既要重視生物因素對孕產婦的影響,更要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孕產婦的影響。為了適應圍產醫學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展了“保護、促進、支持自然分娩”國際合作項目。因此,提高婦產科護理質量,促進自然分娩,確保母嬰安康已成為助產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分娩是婦女一個自然、正常、復雜的生理過程。大多數產婦由于缺乏對分娩的直接體驗和正確認識,常產生焦慮、恐懼,而這些心理反應可能影響分娩效果,產生不良影響。為減少產婦的恐懼心理,順利完成分娩,我們應對產婦進行心理干預,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們國家有些醫院正在開展導樂分娩、催眠分娩等新的分娩技術。“導樂分娩”是目前國際婦產科學界倡導的一種婦女分娩方式,其特點為,在產婦分娩的全過程中,由一位富有愛心,態度和藹,善解人意,精通婦產科知識的女性始終陪伴在她身邊,這位陪伴女性即為“導樂”。“導樂”在整個產程中給分娩媽媽以持續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幫助分娩媽媽渡過生產難關。“導樂”,都是有過生育經歷,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具有臨危不亂能力的人,而且都是經過了專業的課程培訓之后才能正式上崗的。陪伴分娩不僅僅是傳統的“監管為主”的看護式方法,而是涉及到生理、心理、社會的全面、健康服務方式,要求我們護理人員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更新觀念,還要學習心理學及社會學等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才能創造和諧的醫患關系。
催眠分娩術是通過培訓矯正深植于產婦頭腦里分娩疼痛的信念,把分娩疼痛觀念,轉變為分娩舒適。由心態調整,改變思維,對內心世界進行治療。它涉及大量心理和心靈治療方面內容,解決實際問題,運用催眠和心理干預來減輕分娩的痛苦。大大減少了鎮靜、麻醉藥物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自然分娩率,而且能夠減少產傷。
這些新技術都是從心理角度出發,對孕產婦加以心理護理,使他們順利的度過孕產期。但助產學生缺乏經驗,對新的心理護理觀念也缺乏認識和了解,工作時要重新學習,不能很快適應到新的工作中去,《助產心理學》就是為了適應了現代產科發展的需要,解決學生學習和工作遇到的問題,是他們能盡快適應新工作而急需增設的課程,為今后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助產心理學》使助產學生了解孕產婦心理需求,達到快樂孕育、優質分娩、產后情緒穩定的目的,促進優生優育工作的發展。
1.1 第一章 基礎心理學
1.2 第二章 孕婦心理變化及應對
1.3 第三章 產婦情緒辯護及應對
1.4 第四章 產后情緒變化及應對
1.5 第五章 代孕、試管嬰兒的孕產婦心理變化
1.6 第六章 助產士心理健康的維護
2.1 幫助學生獲取系統的心理知識,應用于護理工作中
我們培養的助產士應具備一定心理護理的能力,利用一定的方法進行開導、實施心理護理,對穩定孕產婦的情緒、減少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本教材編寫也應該符合助產學生的學習生活實情,使他們了解孕產婦的心理需求,也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促進自己身心的全面發展,對孕產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2.2 響應和推動專業教學改革
進入21世紀,醫學模式將進一步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的醫學模式的基本出發點是把服務對象看成是生物的、社會的、有主觀意識的人。強調確認一個人是否健康,要把生物、社會、心理因素綜合起來考慮。醫學科學的變革,要求現代醫學教育應培養既有醫學修養,又有人文精神,適應性好,還有健全的人格的新型醫學人才。
2.3 實現醫療技術上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整合心理學和婦產科學的載體。孕產婦的需求包括醫療技術服務和心理服務,其滿意度則是對上述兩種服務的綜合體驗的反映。因此,在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技術服務的基礎上做好心理護理,將大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2.4 填補專業空白
目前助產專業還沒有專門的心理學,以往助產專業使用的教材是護理專業統一的《護理心理學》,但助產士面對的是孕產婦,她并不是一個病人,所以孕產婦的心理發展和病人是不同的,孕期的心理維護不好常會導致流產、早產等,分娩期受不良情緒的影響可能使順產轉變為難產,產后不良情緒會導致乳汁不分泌甚至出現產后抑郁,自殺等情緒。研究孕產婦心理變化的論文和課題很多,但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相關教材,以往助產專業所需人員少,學生少,教師數量少,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教材開發,但3億育齡女性都要面臨生產問題,更好的給她們提供服務,促進優生優育工作的發展,成為我們的一項課題,國內外沒有《助產心理學》這門教材,《助產心理學》應該是《護理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做本課題可以填補這項空白,對助產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是有意義的。
3.1 探索孕產期婦女的心理變化
3.2 探索如何維護助產士自身心理健康
3.3 轉變助產士認為孕產婦是病人的觀念
3.4 提高教師科研水平,促進教師成長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當前國內醫院的助產士大多數起點學歷是中專,她們較早地走上了工作崗位,接受人文知識的教育和熏陶的機會有限,相當一部分人的人文素養不容樂觀,助產專業沒有相關的心理學,但臨床產科的發展速度飛快,我們培養的助產士已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她們一方面沒有生育經驗,另一方面不了解孕產婦心理變化,所以很難盡快適應工作。《助產心理學》既能夠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工作,又能幫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出現的心理問題,所以更應該及時開發此類教材。
[1]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助產專業的調查.中等職業學校助產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研究與開發報告,2001,8.
(作者單位:劉慧,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徐佺,哈爾濱市第五醫院)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