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欣
(河北省唐山市12中高中部)
因勢利導,鑄人格魅力
——班級德育教育案例
◆王慧欣
(河北省唐山市12中高中部)
作為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此,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就顯得很重要。
鼓勵 寬容 警醒 懲戒 愛
王某,是我班一名男生,聰明、熱情,學習成績始終位于年級前茅;在每次的一分錢獻愛心活動中表現積極,尤其在為本班貧困生捐款中把自己的零用錢66.60元捐出來,并祝同學一切順利;但生性好動、紀律渙散,上課隨意大聲說話,有時回答問題陰陽怪調,不該兒化的音故意兒化;不分場合,與老師開玩笑,有時玩笑的內容過分;上課沒有正確坐姿,常常翹起二郎腿;下課說臟話,滿校園追逐打鬧;課堂上若老師提出的問題對于他過于簡單,便隨口喊到:“這么簡單的問題還用講”,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起覺。進入高二年級前,老師批評多次不改正,而且逆反心理已很強,多次與任課教師發生沖突。
我接觸此學生之前,已從所任教的教師那里了解該生的大致情況,為了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分析導致其行為偏差的原因,幫其糾正錯誤,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人格,一方面,在平常細心觀察、歸納總結,另一方面,多次找學生和該生談話。將其原因歸納如下:生性聰明,接受能力和記憶力強。不很刻苦學習,成績暫且名列前茅;正是由于長期成績優異,無競爭對手,老師對他也格外看重,導致了逐漸自負,不把簡單問題甚至是同學和老師的尊重看在眼里,也由于沒有強的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等能力,沒有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便會出現案例中的惡習,但此學生有一顆愛心,樂于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于是在班級中的人緣很好,即使犯了錯誤,同學也不很討厭他,了解了這些原因對該生的教育也就有的放矢了。
“賞識教育”,要學會賞識孩子,用真誠的愛激勵孩子。實踐證明,在教育中對孩子進行肯定、給予贊揚,不僅僅只是一種教育方法,而且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現,能喚起學生追求進步達到成功的自信心,所以我可以這樣教育學生:“人生的真正樂趣在于使我們的周圍感覺到我們的存在,由于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好。”目的是想讓該生認識到無須變成一個完美無暇的孩子,只要肯于發揚自己的長處,感覺到無窮樂趣,便能避免自己的短處,這樣才能逐漸塑造成完美的自我。由于在每次考試之后就表揚其成績,而且還提出讓他輔導班級成績最差的兩名學生,另外在班級內又組織起獻愛心活動,他仍舊懇帶頭將自己的零用錢捐給生活困難的學生,在班級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待學生的心里像對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在滴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的露珠。”作為一個班主任老師是不怕學生犯錯誤,就怕把犯錯誤的學生當成罪犯,其實學生是可愛的,他們的可塑性是極強的。“寬容”其實是老師的教育可以取得奇妙教育效果的法寶。莎士比亞曾說過:“有時,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于是,即使是該生再次犯錯誤,我也會把善意的目光投向他,把寬容的笑意留給他,輕輕地觸摸一下他的頭,說一句:“人不完人,金無赤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話語。這時你會發現他會對你點點頭,說一聲:“老師,我知道怎么做了。”
心理學告訴我們,保持心里態度,需求感和緊張不安感可以激發人的學習熱情和更正錯誤的機會。面對該生所犯的錯誤,馬上指出其行為及后果,不留半點余地。對于他的自負,使用“驕傲使人落后”的語言施加壓力,同時讓他認識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無限風光在險峰”。若迷于山腳的花草,就等于放棄了攀登的機會,這不就成了胸無大志,目光短淺了嗎?經過一番細致耐心的工作,該生已經認識到自身的缺陷,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約束了自我,也不再與老師發生沖突,更無那么大的逆反心理。
美國最有影響的教育家和兒童學家詹姆斯·多步森說:“許多犯罪的人,正是教師從未嚴格要求學生,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教會學生控制自己的沖動的結果,”主張“有分寸地懲罰一下孩子,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同樣,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集體和他人。為了尊重多數人的權利,有時不得不暫時剝奪個別人的權利,也就是說,必須給予必要的懲罰。在如有一次,該生在校園中跟同學玩耍,從一個椅子上踏了一腳,由于體重過中,椅子的腳被折斷。在這種情況下召開班會“這把壞了的椅子怎么辦?”同學展開討論,該生在班上承認了自己的做法,向同學賠禮道歉,提出自己來修理和使用這把椅子,還要承擔本周擦黑板的任務,這樣使該生能夠反省自我,并多自己的不當行為要負責。
該生面對2010年的高考,立下考取“一本”的宏偉志向,課上看不到該生自負的樣子,所看到的是一個虛心聽講,虛心向老師問問題,虛心學習的好學生,從他的目光中能看出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認真,對老師的尊敬。在校園、在教室里,再也看不到該生追逐打鬧的身影,再也聽不到從他嘴里發出的污言穢語,現任課的教師們卻稱贊說:王某和以前相比,判若兩人,將來肯定有出息。
作為老師首先要有一種信念,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是能教育好的,只是方法是否恰當而已。由于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他們的經歷、個性、情感等存在千差萬別,即使是一個學生,面對他的長處與短處,我們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這樣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就顯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