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秀芝
(山東省膠州市第十九中學)
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
◆苑秀芝
(山東省膠州市第十九中學)
當年明月說: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正如他所說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其實歷史課本來很有趣的,所有的歷史課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可以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圖片、多媒體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和氛圍。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體會。
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現代教學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歷史場景,最生動、自然、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
如在講“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喜歡看電影、電視這一特點,便在課堂上讓學生先看《長征》視頻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片段并讓學生簡要復述幾個情節。通過屏幕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學生如身臨其境,躍躍欲試,老師順勢提出問題,紅軍為什么長征?長征途中紅軍經歷了那些千難萬險?你知道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在那里召開的?長征有何歷史意義?這一系列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很容易接受。
最成功的一次,是我講授《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感受頗深。課中我播放了一段香港回歸的視頻,我巡視了整個教室,同學們的臉上洋溢著異樣的光彩,就連平時最搗蛋的學生,也靜下心來,感受那莊嚴而又自豪的一刻。當然,這節課很順利地完成任務。
在歷史課堂這個教學大“舞臺”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臺戲。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語言的魅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例如講“百萬雄師過大江”這一節,為了說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勢不可擋,我有感情地朗誦了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展現當時我解放軍的英勇氣概,蔣家王朝的覆滅,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課堂活動。
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饒有風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要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進行講解,列舉人物事例,如講述楊靖宇、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等人物的故事。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切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不屈不撓的民族,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就能感受到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眾志成城,洗刷了中國的百年恥辱,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同時也會使他們振奮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讀書。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探疑和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和探索,全面提高人文素養。
如在講“西安事變”一節中,張楊實行兵諫捉住了蔣介石,怎么辦?是殺還是放?此時此刻,如果你是中共最高領導人,你會做出怎樣的決策?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