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芳 侯明昊 張愛書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
關于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吳國芳 侯明昊 張愛書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
根據交通學院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從建設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的迫切性、教師具有的學科背景與交通學科的融合、學科交叉類科研課題對教學的支撐作用、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的保障措施幾個方面,介紹了交通學院的一些做法,力求與相關學院進行交流,為我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師資隊伍做出應有貢獻。
師資隊伍 學科交叉與融合 支撐作用 保障措施
一流的學生、一流的師資和一流的科學研究平臺,是世界一流大學最顯著的標志。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具有明顯的學科交叉特點,學生的培養需要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如何在學科建設發展中,引進具有與交通相關學科的人才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筆者根據交通學院學科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從建設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的迫切性、教師具有的學科背景與交通學科的融合、學科交叉類科研課題對教學的支撐作用、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的保障措施幾個方面,對建設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我校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是在傳統的道橋專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依托哈工大綜合性大學的優勢,俱備利用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及控制、計算機應用技術等交叉學科資源的條件。為此,交通學院自2005年開始,引入了具有管理、計算機、信息、環境等不同學科的博士作為教師,這些教師通過交通專業與原有專業的交叉、融合,在利用學科交叉優勢培養交通學科符合型創新人才方面進行了教學研究和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但隨著學院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教師增多,如何充分發揮這些教師的學科交叉優勢,建設一支凝聚力強、有利于學生培養的師資隊伍是當前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深入探討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保障學科交叉類教師健康發展是我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交通學院擁有教師96名,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教師21名,這些教師進入交通學院以后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能夠較快地找到切入點與交通學科對接,從而順利地在交通學科起步;另一種是沒有很好的找到切入點與交通學科相融合,這些人往往游離于交通學科之外,甚至某些青年教師仍然和原來的導師從事原有學科的工作。我們說,前者是符合交通學院建設發展需要的,而后者不但是對交通學院利益的侵害,長期下去,對教師個人的學術成長和發展也極為不利。建設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是交通學科大發展、高水平發展的需要,但如何建設好學科交叉型的師資隊伍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交通專業涉及管理、信息、計算機、環境等領域,交通學院引進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后,其與交通專業的融合問題很重要。交通學院現有教師中,來自環境學科1人、信息學科3人、計算機學科2人、材料學科8人、管理學科3人,土木學科4人,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教師共21人,占現任教師總數的21.8%,占專業教師總數的25.9%。為此,我院非常重視新教師的學科背景如何與交通學科相融合,以更好地符合交通學院教學、科研的需要,主要做法有:
1.鼓勵新教師在學院積極尋找合作伙伴
從相關學科進入我院工作的教師,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進入學院以前,就與學院的教師有過合作或有意向性合作,這類教師已經找到了原有學科背景與交通學科相融合的切入點。另一部分老師,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博士,由于當初對進入交通學院后的切入點沒有深入思考,致使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真正實現與交通學科的融合。為此,學院鼓勵新到學院工作的教師在學院內部積極尋找合作伙伴,盡快地實現學科融合。
2.安排新教師承擔相關的教學任務
新教師到交通學院后,我院將組織相關專業的老教師對其未來可能承擔的教學任務進行研討,為其安排適合原學科背景的教學任務,并指定老教師進行指導。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助課、參與教學研究和討論、指導學生等教學環節的鍛煉,新教師將逐漸找到原學科與交通學科的切入點,并逐漸做到學科的融合。
3.支持新教師合作申報科研課題
新教師進入學院以后,不僅要承擔起教學任務,從教學方面完成學科的交叉融合,而且要在科研上逐漸起步,進一步完成學科的交叉融合。為此,學院支持新教師與學科方向有交叉的老教師合作申報科研課題。通過科研課題的合作申報,新教師將進一步了解專業,了解交通領域的研究前沿,從而找到切入點,將原有的學科背景與交通學科相結合,努力實現學科的融合。經過幾年的實踐,我院的一些新教師已經通過學科交叉,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2010年,我院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9項,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交叉學科的研究。
學科交叉型教師從事的科研工作,大多是突破傳統的交通專業思維的一些創新性項目,這些項目往往在學科交叉點上產生創新性成果。為此,需要研究如何將這些具有學科交叉特色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包括結合“大學創新性實驗”等學生科技項目,培養具有學科交叉能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在這方面,我院非常重視學科交叉類科研課題對教學的支撐作用。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為例,我院一些具有交叉學科背景、承擔學科交叉類科研課題的教師已經指導學生參與了此項活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推動了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2010年春季,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十分高,獲得校級立項11項,國家級立項1項。此外,學科交叉類科研課題有利于通過授課、學術講座及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思維和創新能力。
學科交叉型的師資隊伍應該是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群體,承擔利用學科交叉創新、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使命,應該是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的新生力量,如何保障這支隊伍健康、穩定、高水平地發展很重要。為此,不僅要利用學院現有資源,通過鼓勵其在學院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安排其承擔相關的教學任務、支持其合作申報科研課題等途徑完成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我院更加重視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國際化視野的打造,已經通過舉辦國際會議,邀請國際知名教授講學、派青年教師到世界一流大學訪問學習等措施,保障這支隊伍的健康、順利發展。應該說,按照我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建設高水平的學科交叉型師資隊伍還是一個需要探討的新問題,在此,也希望相關院系和我們做有益的交流,以求這個問題研究得更深入,實踐得更成功。
[1]沈宣,陳征,楊柳燕.一流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科技信息,2008,(30).
[2]安實,王曉寧,孟祥海.關于培養交通學科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幾點思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
[3]胡巧多.建立學科交叉實踐教學平臺的改革研究.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2008,(19).
[4]蔡兵,馬躍.交叉學科研究的動力機制分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