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信息熵對中介語石化與外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楊 柳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把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引入到二語(外語)聽說過程,以信息熵作為切入點,探討信息熵與中介語的關系,并對傳播模式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提出外語口語教學應辯證看待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的關系,幫助學習者減緩中介語石化,并結合其他方式降低信息熵,提高傳播效率,進行有效的口語練習,形成外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信息熵 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 中介語 石化 外語口語教學
熵首先是一個物理名詞,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在熱力學研究中提出,是從統計概率的角度對一個系統混亂無序程度的量度。在傳播學中,信息熵是從信息源角度考慮的信息量,它是表示信源整體不確定性的量。美國學者Claude E.Shannon認為一個系統越是無序,信息熵就越高;一個系統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信息傳播效率就越高。
中介語(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者(下文簡稱二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產生和使用的一種過渡性語言,既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但有同時帶有母語和目的語的某些特點。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在不同的階段使用的中介語各有差異,不盡相同。
因此,如果我們從信息傳播角度把二語學習者使用的中介語看作信息源眾多形態中的一種,可以推斷相對于母語,以中介語作為信源的信息傳播中不確定性相對較高,信息熵相對高,信息傳播效率低。本文將從有效的信息傳播角度探討二語學習者使用中介語進行聽說交流中的信息熵和外語教學中相應的對策。
1949年,信息論創始人、數學家香農與韋弗一起提出了傳播的數學模式,為后來的許多傳播過程模式打下了基礎,一直為社會信息傳播過程研究所借鑒。該模式把傳播描述成一種直線的單向過程,整個過程由五個環節和一個干擾因素——噪音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
信源作為傳播過程的第一環節,負責發出將要傳播的訊息。此后訊息會經發射器編碼而采用與所經渠道相適應的信號形式到達接收器。接收器的功能與發射器相反,它將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并發送到傳播的目的地即信宿。“噪音”指的是一切傳播者意圖以外的、對正常信息傳遞的干擾。產生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機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來自外界的干擾,克服噪音的辦法是重復某些重要的信息,這樣,傳播的信息中就不僅僅包括“有效信息”,還包括重復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傳播過程中出現噪音時,要力爭處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間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現會使一定時間內所能傳遞的有效信息有所減少。信息熵是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個概念,是香農對信息不確定性的科學稱謂。對一則高信息度的信息而言,熵很低,對低信息度的信息而言,熵則很高。
如果我們把平常的交談看作是一種傳播信息的過程,同時考慮到該過程中噪音的類別,帶入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后,就得到如圖2所示:

圖2 信息傳播與噪音圖示
在交談過程中來自信源的噪音就是說話者本身引起的不確定性的信息,即信息熵,引起這種不確定性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內容上的含混,不確切,即說話者本身對于要表達的信息不確定,可能人為加入了無關聯的信息,造成聽話者,即信宿接收信息的困難;第二,承載信息的語言不準確,即說話者的語音,語調,使用的詞匯,語法不準確,而在交談過程中來自信道的噪音主要是嘈雜的環境造成的客觀噪音。
這一模式對于二語學習者的聽說過程頗有啟發,二語學習者作為信源,首先對要說的內容進行組織,嘗試用二語表達出來,這個過程就是編碼,聽話者對聽到的內容進行解碼,從而理解聽話者表達的內容,那么聽話者就是信宿,然而絕大多數二語學習者使用的語言是既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的中介語,并且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在不同的階段使用的中介語各有差異,表現在語音,語調,語法,用詞等方面,因此傳播的信息中含有不能理解的噪音,聽話者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解碼說話者傳遞的信息。
由此可見,二語學習者作為信源使用中介語進行聽說的過程是典型高信息熵、低傳播效率的特殊的信息傳播過程。筆者曾經在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中做過聽說讀寫能力自評,其中對于“說”的自評得分最低,“聽”次之,這和上述的二語學習者的低效率信息傳輸不無聯系。
(一)信息熵與中介語和中介語石化現象的關系
中介語(Interlanguage)是Selinker(1972)在中介語假設中提出的,也被譯作“中介語”或“過渡語”。它指的是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人還沒有學到像本族人那樣的語言,它介于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但它會不斷完善,逐步向目的語靠近。

結合圖3、圖4,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介語既不是母語也不是目的語,它是學習者在學習二語或外語時創造性地建立的過渡性語言體系,是一個合理存在的無法避免的特殊語言系統。同時,這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學習者會借助假設-驗證手段對其進行補充和修正,逐漸向目的語靠攏,但是完全地到達目的語是不可能的。Selinker曾經說過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習者都無法真正到達目的語。與中介語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中介語的石化。按照Selinker的定義,石化就是母語的詞條、規則和次系統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不管學習者的年齡有多大,也不管學習者接受的解釋和指導有多少,這種傾向都不會改變,這就是中介語的石化(fossilization)。發音,詞匯用法和語法等方面的錯誤暫時性地存在于中介語中為暫時穩定化,永久性地存在下來則成為石化。
因此,中介語和中介語石化的特點使得高信息熵成為二語學習者聽說過程天然的屬性。一方面,高熵值導致了信息傳播的低效率,二語學習者作為信宿的談話往往耗時費力,甚至費解,難以形成暢通的信息流;另一方面,這種低效的聽說過程也容易挫傷二語學習者的積極性,減少口語練習,加速中介語石化過程。
(二)信息熵與中介語的關系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要使二語學習者作為說話者(信源)使用二語進行有效的信息傳播,提高二語學習者進行口語交流的能動性,加強聽說能力,形成良性循環,二語教學就應該從控制中介語石化著手,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同時根據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從該模式的各個因素出發,從各個環節保證高效成功的聽說過程,具體說來:
1.從信源角度
以我國的英語學習者為例,目前使用英語的機會相對于過去明顯增多,很多英語老師包括外籍教師會強調在交際過程中,只要達到了交流的目的,語音語法上的一些錯誤是可以忽視的。這種觀點可以歸結于對于某些理論的片面理解。比如起源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交際教學法的原則之一就是:語言運用的流暢性先于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此外,一些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對中介語石化現象的認識比較片面,認為既然大多數人都無法最終達到目的語的水平,那么語音語調,遣詞造句上的一些錯誤都是可以容忍的,只要能夠交流,可以利用肢體語言,道具,字典等,就達到了英語教學尤其是口語教學的目的。在上述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過度鼓勵學生使用交際策略,即當學習者面臨人物又缺乏必不可少的語言知識時所采取的策略,同時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于學生語言運用準確性的培養。教師的出發點是促成學習者使用二語或外語進行順利交流,實際的效果卻是加速了學生的中介語石化過程。學生作為信源,使用的語言是石化的中介語,信息熵高,信息傳播效率低,與教師的預期成果相反。
針對上述現象,外語教師首先應該加強自身的理論素養,深入了解中介語等二語習得的重要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在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之間找到平衡,積極探索避免學生語言錯誤石化的方法。
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使用盡可能接近目的語的中介語,就可以降低信源發出的信息熵,減少人為噪音,增強信宿接收信息的有效性。學生也將從成功的信息交流中得到積極的反饋,增強進行口語練習的能動性。
與此同時,我們應注意到,避免中介語的石化是為了確保學生使用盡可能正確的語言形式,減少由語言形式帶來的信息的不確定性(信息熵),而除了不準確的語言形式之外,信息熵也有可能是由內容上的不確切引起的。因此,教師在重視鍛煉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應注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畢竟作為信源,發出信息內容的混亂并不是二語(外語)能力造成的,結果卻是同樣造成高信熵,低效率,破壞信息傳播過程,打擊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
簡而言之,當學生作為說話者,即信源,外語教師主要應從兩方面引導學生降低信源發出的信息熵,即語言形式和信息內容。語言形式方面采取措施避免中介語的石化;信息內容方面,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把語言準確,內容明確作為鼓勵學生達到的目標。
2.從信道和信宿角度
從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中,我們知道信息傳播中的噪音除了來自信源本身,也可能產生于信道,即傳播途徑。外語口語教學中的口語練習不同于真實語境中的對話,尤其是對于初中級二語學習者,在練習口語的初期,盡量減少來自信息傳播途徑中的噪音,以此來減少信息熵和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還是必要的。因此,在外語口語教學過程中,外語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順序,在練習口語的初級階段盡量安排在較少外界噪音的環境中練習,隨著學者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來自信道的噪音,使其更貼近真實語境,比如在電話中的交談,公共場所,如食堂,超市,機場等背景下的口語練習。
在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中的第三個要素是信宿。在外語口語教學中,為了鼓勵說話者(信源)進行有效信息傳播,教師也應引導聽話者(信宿)給予說話者積極的反應。筆者認為作為聽話者,不論是比說話者的語言水平高的人比如老師或者是與說話者水平相當的人如同學,最合適的反應是采取肯定的情感策略和否定的認知策略,即對說話者的語言表達從情感上表示認可和鼓勵,同時在語言上指出對方語言錯誤,同時可以幫助對方進行修正。這樣一方面從感情上鼓勵說話者進行信息傳播,另一方面使說話者可以意識到自己語言上的錯誤,及時糾正,有益于避免錯誤形式的石化,從而幫助說話者作為信源,降低信息熵,促成成功的信息交流。
外語口語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使用二語(外語)進行成功的交談,而成功交談的標準之一是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于是目前有些教師片面理解交際教學法,認為語言運用的流暢性先于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所以就忽視對于語言正確性的培養,從而加速了中介語的石化。把香農-韋弗線性傳播模式應用到口語語言交流中后,我們看到上述做法的實際效果是增加了對話中來自信源的信息熵,反而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效率。因此,外語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對于二語習得的認識,辯證地看待語言準確性和流暢性的關系,采取措施盡量使學生避免或延緩中介語的石化降低信息熵,并從信息交流的各個環節保證信息傳播效率,使學生從成功的交談中體會到樂趣,學習正確的語言形式,鍛煉思維能力,增強口語學習的能動性,成為自主學習者。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2]陳力丹,閆伊默.傳播學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羅時進.信息學概論[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4]楊文秀.中介語石化現象與口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33-35.
[5]李炯英.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30年縱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3,(4):19-2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1YJC740129)階段性研究性成果;并由浙江理工大學“教育部第三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項目(教高司函[2011]28號)”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