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益精 梁 靜
(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行政異體問責制: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邢益精 梁 靜
(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異體問責”思想蘊涵于列寧政治監督思想之中,其內涵豐富,對今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具有指導意義。行政異體問責制在指導思想、內涵等方面繼承了列寧“異體問責”思想,并拓展了其思想內涵,提高了問責程序的地位,深化了問責理論的實踐,確立了問責文化的地位。我們應立足國情,堅持列寧思想的指導,正視“同體問責”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兩者的合力,通過構建完善的異體問責體系,促進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發展。
列寧“異體問責”思想 行政異體問責制 發展
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并發展了其政治監督思想。“異體問責”思想蘊涵于列寧政治監督思想之中,其內涵豐富,對今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具有指導意義。行政異體問責制是我國行政問責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質上是對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在1918年《關于蘇維埃機關管理工作的規定草稿》中,列寧指出在堅持集體領導的同時應倡導嚴格的個人負責制。由此可知,列寧雖未明確提出“問責制”的概念,但其政治監督思想蘊含了“問責”的思想,其中關于人民群眾監督、法律監督、社會監督的思想屬于“異體問責”的內容。
第一,列寧“異體問責”思想以人民群眾監督為基礎。列寧認為,“使所有的人暫時都變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為‘官僚’”。在“民眾監督為主、人民監督權至上”理念的指導下,列寧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在制定法律方面,他組織起草了《工人監督條例》、《罷免權法令》、《工農檢查院條例》等法令文件;在設立機構方面,他領導建立了國家監察人民委員部,后改為工農監察院,最后將兩者合二為一,這一系列措施為人民群眾監督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列寧“異體問責”思想以法律監督為保障。監督制約權力僅用教育是不夠的,必須使用法律監督作為武器,一方面確保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另一方面堅持法制統一的思想。在列寧看來,檢察機構在“異體問責”體系中發揮著“最后保障”的作用,國家應當保證法制統一,吸納專業人才,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將“工農檢查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結合起來”統一實行職能,最大限度保證檢察機構獨立性。
第三,列寧“異體問責”思想以社會監督為支撐。監督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各部分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發揮其效用。首先,列寧十分重視信訪監督,要求“每個蘇維埃機關都要有登記薄,要有簡要的記載,記下來訪者的姓名,申訴要點,交誰辦理”,并制定具體措施建立了切實可行的信訪制度。其次,列寧鼓勵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他認為,應當呼吁勞動者輿論來根治這些弊病,“擴大輿論指責的百分比”。在遵循公開原則的前提下,運用新聞媒介發布信息,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正確行使權力,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可見,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符合俄國的基本國情,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這體現了思想的獨特性與時代性。首先,從內部角度講,列寧“異體問責”思想內容較為完善,涵蓋了人民監督、法律監督與社會監督等內容;其次,從外部角度講,列寧“異體問責”思想并不是孤立的監督體系,其與黨內監督共同發揮作用,這體現了思想的整體性。總之,列寧“異體問責”思想是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前瞻性的思想體系,它具有理論與實踐雙重意義。
盡管列寧所處的時代已經遠去,目前兩國的社會意識形態也存在差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行政異體問責制是對列寧的“異體問責”思想的繼承。這種繼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行政異體問責制以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為理論指導。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時期監督機制的思想,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無產階級政黨學說、政權建設學說和國家建設學說指導下,依據本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不斷形成,并在實踐實踐中加以發展。這表明,列寧“異體問責”思想源于馬恩的理論,并發展了馬恩的理論。我國行政異體問責制的產生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同樣繼承了馬恩的思想,也以列寧思想為指導。
第二,行政異體問責制以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內涵為藍本。
首先,我國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監督”。毛澤東認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監督……”鄧小平提出,“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溫總理也曾提出,“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益,接受人民監督。”由此可知,行政異體問責制始終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追求,提升了人民監督政府的地位,繼承了列寧“工農民主監督”的思想。
其次,行政異體問責制也強調法律監督的重要性。長期以來,我國的權力監督比較隨意,對失職官員的懲處也往往取決于行政系統內部長官的意志,針對這種“自由式”的監督體制,鄧小平建議從立法、執法、司法的角度加強法制,使監督規范化、法制化、常態化。2004年,國務院公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這一方面堅定了我國構建法治政府決心和踐行依法治國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為人民群眾、社會組織和個人等主體進行法律監督提供了法律依據。
再次,行政異體問責制同樣注重社會監督的完善。社會監督是“異體問責”的重要支撐。我國的主要領導人都鼓勵社會組織、個人、新聞輿論等主體參與監督,通過外部力量制衡國家權力。一方面,消除信訪的阻力,密切信訪群眾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聯系。另一方面,應“重視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逐步完善監督機制,使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置于有效的監督之下。”
總之,行政異體問責制在指導思想、內涵、體系等方面繼承了列寧的理論,其與列寧“異體問責”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
(一)行政異體問責制發展了列寧的“異體問責”思想
第一,拓展了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內涵。我國行政異體問責制在辨證繼承列寧思想的同時,拓展了其思想內涵。首先,我國根據國情將民主黨派的監督納入異體問責的范疇。在俄國,執政黨有絕對的權威,各監督主體地位不均衡,無法達到監督預設的目標,使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重大損失。我國汲取了這個教訓,依法提高了民主黨派的地位,讓其監督政府,防止權力濫用。這有效制約了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確保了權力的正確行使。其次,強化了人大監督。列寧“異體問責”思想沒有明確制定權力監督制度。我國行政異體問責肯定了權力監督的中心地位,從立法、執法等方面促進人大監督職能的實施。
第二,提高了問責程序的地位。十月革命后,列寧著力于構建監督體系,但思想中鮮有關于程序的規定。而我國各地制定的問責規定中都零散規定了程序方面的內容。如南通市規定問責要按照程序啟動、受理、調查、決定、備案等環節進行。可見,我國正逐步把西方“正當程序”的法治精神和理念納入問責實踐,將程序正義提升至與實體正義相同的地位,從而使問責結果得到問責對象與社會公眾的認同。
第三,深化了問責理論的實踐。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性,盡管列寧已意識到問責的重要性,并從法律制定、機構設置等眾多方面為人民監督、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做過嘗試,但其“異體問責”思想仍沒有被完全施行。目前,我國不僅重視構建完善的“異體問責”理論,而且重視建立配套制度、完善問責程序和公開問責的全過程促進問責的實施。如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官員復出制度等,為問責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規定問責程序,要求問責主體嚴格按程序進行問責,為問責實施提供程序支持;充分運用媒體,曝光問責的過程,在外部給問責主體“施壓”,促使其在公平、公正原則的指導下行使問責權力(權利)。
第四,確立了問責文化的地位。良好的問責文化底蘊是制度轉化為實踐的思想基礎。列寧對“異體問責”思想的探索處于初步階段,沒有專門對問責文化的構建進行研究。在繼承列寧思想的基礎上,我國行政異體問責制不僅包括“硬實力”即制度本身的構建,而且包括“軟實力”即問責文化的確立。新型的行政問責文化包括四個方面:以人為本,強調權責一致;對人民負責,強調民眾參與;積極履行責任和嚴格追究責任相結合;官民平等,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二)完善行政異體問責,促進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逐步駛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快車道,如何在堅持依法治國原則的前提下完善監督體系,保持黨的先進性,維護社會穩定成為促進政治文明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需要完善行政異體問責,促進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發展。
第一,立足國情,堅持列寧思想的指導。首先,應科學對待列寧思想。列寧的“異體問責”思想只是為行政異體問責制的構建提供思想指引,我們必須有選擇地繼承其思想,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問責措施。其次,異體問責制的構建要符合國情,不能滯后,也不可超前,否則,問責制只能流于形式。列寧“異體問責”思想中關于工農監督的實踐就是很好的例子。從群眾自發進行監督到設立國家監察人民委員部,再到組建工農檢察院,最后將工農檢查院與中央監察委員會相結合,一次次的嘗試都未能適應客觀實際,人民監督的理論無法得以實施。
第二,正視“同體問責”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兩者的合力。在列寧的政治監督思想中,黨內監督與“異體問責”思想居于相同的地位,列寧認為,“異體問責”的發揮建立在黨內監督實踐的基礎之上。所以,盡管“異體問責”是行政問責制發展的趨勢,有獨立的價值,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制度設計,其實施需要“同體問責”的配合。
第三,進一步完善“異體問責”體系,保障異體問責的執行。首先,要建立配套制度,支持異體問責的實施。例如,政府信息公開制度,選舉制度,罷免制度。其次,構建完善的“異體問責體系”。我國異體問責體系建立在五種力量之上,每種力量都有獨特的地位:人大問責是監督體系的中樞,民主黨派問責是監督體系的重要力量,法律問責是監督體系的屏障,輿論問責是監督體系的社會力量,人民群眾問責是監督體系的基本力量。
繼續推行行政問責,建立、健全問責的長效機制是完善我國監督體系的有效措施。作為行政問責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異體問責制擴大了問責主體的范圍,提高了社會大眾參與問責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同體問責”的不足,有效減少了問責被濫用的可能性。所以,行政異體問責制是問責制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抓住機遇,創造條件,完善異體問責制,促進列寧“異體問責”思想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國家構建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奠定基礎。
[1]列寧“異體問責”思想蘊涵于列寧政治監督思想之中,包含人民群眾監督、社會監督、法律監督等內容.
[2]王修智,岳增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領導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292-294.
[3]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5.773.
[4]張維克.列寧的政治監督思想探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68-69.
[5]列寧.列寧全集(第43卷).
[6]列寧.列寧全集(第35卷).
[7]楊卓華.強化權力制約,實施立體監督——列寧晚期政治監督思想探討.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6,(1):11.
[8]宋素琴.重溫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時期監督機制的思想.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82.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809.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215.
[11]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2]周亞越.行政問責制比較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154-158.
[13]范茹平.行政問責主體從同體單一向異體多元轉化的歷史必然及其構建.前沿,201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