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平
(唐山市廣播電視大學遷安分校)
突出傳統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地位
◆賈立平
(唐山市廣播電視大學遷安分校)
從傳統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優勢所在、加強傳統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系統性與持續性、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中加強傳統道德教育三個方面,對突出傳統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地位進行了探討。
思想政治課教學 傳統道德教育 教師素質
當西方很多國家悄然辦起了孔子學院,《論語》《孟子》“四書五經”卻在太多國人孩子思想中僅存一斑,面對被社會變革沖亂目光的青少年,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能做點什么,才能讓蒼白、空洞的思想教育變得立體,更加有說服力?筆者認為,應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突出傳統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深植于民族靈魂深處的東西,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變遷在精神文化上的凝聚與升華,它能夠穩定地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氣質特征,最能引發國民對自己國家與民族的自豪感與認同感。有如此強大力量的傳統文化,相信對當代青少年,其思想上的影響力和支配力會是非常重要的。
在形形色色的思想隨著激流而變的社會現實來臨之時,它們對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沖擊不可小視。而思想政治課是以課程教學與考核的形式,按照教學大綱和統一科學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與政治教育,承擔著青少年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指導道德行為的特殊使命。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恰可以通過思想政治課的有力平臺,能夠對學生的社會信念和中華美德的形成起到很好的建設作用。傳統的優秀倫理道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立志、工作、處事、交往都有許多明確的規范:從學習中的“學而時習之”到做人上的“吾日三省吾身”,至交往中的“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立志上的“無冥冥立志者,無昭昭之明”。這些古語不能只成為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而更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師思想教育工作的法寶。有了這些思想,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才會更有說服力、感染力,更能突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有利于未來接班人的教育與培養。
學校教育本來就是一個系統教育工程,政治課教學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課中加強傳統教育不只是針對課程教學,它還是一個系統的道德教育工程,它應該成為一個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成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校德育工作應把思想政治課作為主陣地,通過學校活動、班主任工作、其它學科教學、日常德育工作、社區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種渠道,發揮各自活動的特點和優點,對教育對象加強中華民族傳統優良倫理道德教育。而思想政治課在側重說理、系統講解、操行評定、行為指導、效果反饋等方面利用課程教學優勢,成為傳統道德教育的最有力的方面軍。
近幾年,太多的中國家長為了讓孩子“成龍化鳳”,把一本本《論語》《孟子》《三字經》《弟子規》塞給了孩子,“傳統文化熱”成一股強風,吹了好一陣,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竟成了社會的短暫時髦很快冷卻下來。而我們的學校教育絕不能讓思想道德教育變成如此的一陣風。學校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科學的、系統的、可持續的教育工程,它是“樹人”的教育,是面對未來的教育,更多的是強調思想與文化傳承的教育。所以,第一,應該通過思想政治課,有計劃有步驟地教學活動,將大量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科學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用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武裝學生們的頭腦,把古國文明、禮儀之邦的思想精華傳授給青少年,告訴他們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第二,通過這種正規的課程教學,用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料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明確告訴學生們做人的規范,即怎樣做人。前者我們謂為“曉之以理”,后者謂為“導之以行”。
1.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沒有較深、較扎實的傳統文化功底,教師很難完成將傳統道德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完美結合。大量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書籍、著作,如《論語》《孟子》《荀子》《道德經》等,都包含著中華傳統文化最精華的部分,這些都會對教師加強傳統文化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孟子》的思想主體是倫理政治學說,其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強調品德修養,以此恢復喪失了的本性之善,其思想中包含著強烈的自尊自強精神和一定程度的人格獨立。同時,孟子的“仁政”學說和民本思想,也是我國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總結與提高。著名的《荀子》《勸學》篇,講述學習的態度、方法、意義、效用以及有關教育的一系列問題,勉勵人們勤奮學習,也是教師教育眾多莘莘學子不可缺少的佳作。所以要想能夠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能夠成功進行傳統道德教育,教師必須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在頭腦中產生足夠的傳統文化的積淀,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游刃有余。
2.教師應有效指導學生閱讀傳統道德讀物與書籍
應試教育讓學生們成為了“籠中鳥”,只看到老師手中的教鞭和分數表,卻很少看到課堂以外遼闊的天空。思想政治教育萬萬不能局限于教科書和分數表,它應更多地傳授思想,塑造靈魂。為此,政治教師應將大量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讀物或書籍,經過自己的分析提煉,擇其精華提供給學生,告訴他們讀什么,怎樣讀,想什么,做什么,怎樣做。如民間流行廣泛的《三字經》,包涵著大量有益的倫理道德思想,其中大量的詩歌韻語廣為傳誦,如“幼不學,老何為?”“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教育寓意深刻,深入人心。學生們通過有效地閱讀這些文化古籍,能夠拓寬思維,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更好地實現自我教育與道德水平的提高。
總之,中華傳統美德是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已深深根植于這塊古老的土地和這個優秀的民族,思想政治課以塑人靈魂為第一要務,無疑應突出傳統道德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也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