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凱麗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歷史規律的難題
——人的活動和歷史規律關系
◆蔣凱麗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歷史規律問題,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切科學認識中最復雜、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以實踐活動為中介,解決人的活動和歷史規律二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問題,厘清人的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客觀必然性,人的活動和制約人的活動方式的客觀因素。最后,使歷史規律內在的貫穿于人的活動之中。
人的活動 歷史規律 生產力 生產關系
要想弄清規律問題,就必須弄明白規律問題涉及的一系列的復雜關系問題,如歷史過程和自然過程的區別和聯系,人的活動和客觀規律的關系,前代人的活動和后代人的活動的關系問題,等等。
以往的哲學家對人的活動和歷史規律關系的問題的研究是有局限的。有的注重歷史規律的客觀性,有的注重人的實踐活動,這樣,二者的關系問題存在一個悖論:歷史究竟是由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還是由客觀規律決定的?
第一,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歷史是人的活動推動的,由此,歷史是人自己創造的,人的活動是由人自己的意志、思想決定的,這就會導致否認歷史客觀規律;如果歷史運動沒有客觀規律,那歷史的科學理論也就沒法談了。
第二,如果我們認為歷史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發展進程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決定的,那么歷史中的人,人的活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消失了,那歷史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歷史是人的活動創造的和歷史是有客觀規律的這二者絕對不是互相對立,彼此否定的,而是相互統一的。那么解決二者的焦點是怎么能把歷史規律和人的活動二者聯系起來理解,去發現人們自己的活動規律呢?這就要求我們從人的實踐活動中去發現歷史過程中的客觀規律。歷史的發展進程說明: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產生的,歷史的進步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推動的,而歷史規律,就是蘊含在人的活動之中并無形的對人的活動起作用的必然聯系。但是,我們如何去尋找在人的活動中的那種客觀必然聯系呢?
人是社會的主體,歷史是人的活動創造的。這里是把能進行活動的“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的人當做是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明確論述:“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這就是說,人是在創造自己的生活資料活動中才成為人的。人的生活的改變,人的活動方式、人的性質也會隨之而改變。所以,人的歷史活動也是這樣的。馬克思說人是雙重性的創造者,既是自己的又是歷史的創造者,所謂人類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個人的實踐活動是由他自己的意識支配的活動,而歷史卻不是由人們自己的意識支配的。歷史的發展進程及其達到的后果同人們最初的目的往往不同,有時甚至相反。這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根源仍然存在于人的活動中。人不能任意選擇社會形態,是因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是由兩方面決定的,一是自然,二是社會決定的。人的實踐活動必須在各種關系中進行。人們在進行活動中所構成的生產關系,必須同人的實踐能力即生產力的狀況相適應,而不管人的個人意愿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生產力,人們進行物質活動時,就不能不采取如此的社會形式,構成如此的各種社會關系。當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因此,這些客觀因素都是不依你的意愿為轉移的,不管是你意識也好,不意識也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對人的活動來說都是具有客觀必然性。所以,在人的活動中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歷史的發展規律。
歷史的所有變化及其發展都是來源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所以馬克思才說歷史不過是人們自己的行動而已,人們在實踐中必然跟人發生關系,這樣人們之間必然發生一定的客觀聯系,歷史就是在這種客觀聯系中被創造和發展的。所以,歷史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的。
上述已論述歷史的發展基礎歸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那么問題又出來了,是什么因素決定人們采取什么樣的生產力呢?如果人們按著自己的意愿去選擇生產力,選擇自己的活動方式,組成自己想要的社會形態。那么所謂的歷史規律就不存在了。如果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活動方式,那么在人的活動背后具有某種力量決定著歷史的發展?這樣,人的主體性地位也就消失了,歷史就不是人們追求自己的目的的活動了。為了克服這一矛盾,就要從實踐出發,在人的活動本身中找出決定人的活動方式的因素或力量。
人不能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活動方式,這是一個客觀事實。這就說明人進行物質活動是有一定的客觀條件限制的,即自然條件和人自身條件。自然條件是人們無法改變的,而對人的活動方式起決定作用的是人自身的條件。那么決定人的自身條件是什么呢?馬克思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產物。所以,生產力是人們的實踐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單是由于后來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產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經取得而被他們當做原料來為新生產服務這一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這個歷史隨著人們的生產力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愈益發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的歷史。”這段話闡明了馬克思是從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本身中尋找制約人的活動方式的客觀條件。
前一代人的成果對于后代人的活動來說,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因素。不管是人們的目的、想法如何?他們的自身活動都必須以這個客觀基礎為前提,去安排他們自己的活動方式。歷史是由人的活動創造的,歷史的客觀規律性貫穿在人的活動之中,這樣歷史的基礎就是一個永遠處在變化發展的、向前運動的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一代人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這種歷史的觀念在堅持客觀性的同時,還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的活動與歷史規律很好的結合起來了。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出現的各種現象,都是人的活動和歷史規律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國家要推進社會的發展和實現人們的安居樂業,就必須不斷進行探索、研究、創造,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指導人們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做出正確的選擇,使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
[1]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15-1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60.5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11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6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