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聞艷
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改革初探
江蘇 聞艷
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下,當前的職業教育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筆者從樹立新的人才觀、調整專業設置、建立健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以及大力嘗試并推進創業教育四個方面提出了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議。
職業教育;改革;人才觀;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導向;創業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在適應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員素質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目前職業教育仍是我國教育體系發展的薄弱環節,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不高,職業教育培養結構和專業設置不夠合理,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和社會需要。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下,不斷改革創新,增強自身的活力,積極主動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才是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對職業教育實行改革,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2003年的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人才的內涵做出了全新的闡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2010年的第二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高層次、高技能創新型人才,踏入世界人才強國的偉大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職業劃分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這些不同類別的職業活動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相互關聯、相互服務、不可缺少的社會活動。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所有的社會成員來說,只要對社會對人民有強烈的責任心,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刻苦鉆研,無論在哪一行,都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才。目前在教育觀上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教育的價值不僅是培育少數“精英”,而在于能否為各種有著不同潛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才能的機會和途徑。
很多職校學生在對自己是否是人才的判定上很不自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陳舊人才觀和片面人才觀的影響造成的,因此我們應加強對職校學生的人才觀和擇業觀教育,著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拓寬他們的成才之路,使其有面向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志向和意識,做有覺悟有技術能力的勞動者和各類技術、服務人員,而不是一味追求“白領”工作。
樹立新的人才觀,對于解決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也有深刻的指導意義。職業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應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高素質、強技能、寬適應、復合型”的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目標上,并以能力為本位,將其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夠用、會學”作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另外,還要按照“適應市場,服務社會,立足當地,適度超前”的發展思路,把學生培養成為“艱苦行業留得住,實操、管理都能干,轉崗換位適應快,經過努力上得去”的復合型人才。
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部分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逐漸不能適應新的社會需要,加上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就業指導,使得職校畢業生在心理素質、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就業問題也面臨不同程度的供需失衡。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同時也為了拓寬辦學路子,增強辦學活力,筆者認為職業學校應按照以下幾個原則對專業設置進行準確定位和科學組合:
首先,專業設置應面向社會,重視調查研究。專業設置之前職業學校要充分調查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狀況、社會職業分布情況、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并且還要認真研究經濟的發展趨向和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分析哪些是社會迫切需要的職業,哪些是勞動力過剩的職業。然后,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條件做好專業設置規劃,并適度超前確立專業方向,力求使培養的人才“學有所用,適銷對路”。
其次,專業設置應堅持“寬口徑,多方向”原則,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寬口徑”專業的課程結構優點是彈性強、有后勁、上手快、轉崗換崗適應性強。“多方向”就是在同一專業中,針對就業市場分解出若干個專業方向,供學生畢業前一年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愛好,選擇一個專業方向,以完成上崗前的技能準備,從而使學生畢業后有較廣的擇業途徑和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
再次,專業設置應發揚優勢,力創特色。各所職業學校都有各自的優勢專業和辦學特色。在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時,可以開發出與本校已有專業基礎相近又有前途的專業,特別是目前沒有而社會又急需的專業。職業學校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設備、師資優勢,根據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力創特色,形成局部優勢和“名牌”效應。
發展職業教育是拓寬就業渠道、促進社會再就業的重要舉措。職業教育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明確自身定位,找準與市場的接口,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業是大眾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與方向。職業教育的主要職責是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知識和技能,直接服務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因此,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我們可以通過市場選擇,使得以崗位準入制度為標志的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就業的香餑餑;通過積極開展“訂單式”培訓以及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培養模式來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第二,創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是以市場為前提的教育,職業學校應建立緊跟市場、貼近行業、依托企業的職業教育體制,這樣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教育的有效性。針對行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勞動力市場變化,學校應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以就業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同時學校還要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安排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使教師對社會崗位性質和需求有直接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
第三,加強職業學校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實踐教育在職業教育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職業學校必須“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必須“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所以職業學校在教學環節中,必須有具備專業特色的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能夠為職校學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培養兩方面的實踐環境,在這一真實環境下進行崗位實踐,不僅能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踐和工程項目中實際問題的技術及管理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使學生真刀真槍地進行職業規范化訓練,樹立為事業和企業獻身的精神。
職業學校辦學終極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就業者,還要培養更多有創造力的創業者。創業教育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其創業基本素質,提升其創業綜合能力。加強創業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趨勢,而且已經延伸到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簡單地說,實施創業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培養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創業基本素質主要包括創業意識、創業心理品質、創業精神、競爭意識及創業能力等。職業學校應從思想觀念、心理教育、教學改革、社會實踐、經費投入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為學生將來成功創業打下基礎。
第二,嘗試建立創業園區。創業園區的建立有助于培養在校學生的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學校要為學生創業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條件,使學生不必投入太多資金就能開業,且投資回收期也很短,不必考慮固定資產轉讓等問題。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在創業園區從事與本人專業相關的工作,如家電維修、模具設計、計算機應用與維護、摩托車或汽車修理等等,這樣就可以將學生所學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三,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創業管理的基礎知識訓練、商務溝通與交流訓練、創業實務訓練、團隊訓練以及創業市場調查等。對職校學生進行創業培訓有諸多益處:首先,創業培訓中所學知識的綜合性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他們能夠很快適應社會;其次,創業培訓有利于緩解職校生就業難的問題,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走自主創業之路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最后,創業培訓也滿足了部分有志學生的愿望,部分學生立志畢業后走創業之路,但苦于缺乏創業知識和經驗,創業課的開設恰恰是他們所需要的。
總之,實現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于轉變觀念、明確方向、創新方法、形成特色。職業學校只有解決好如何發展的問題,并堅持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辦學體制,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和職業能力為辦學之本,職業學校才能越辦越活,越辦越紅火。
[1]余群英.關于中專教育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9年第1期,39-40.
[2]姜大源.論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02年第16期,24-27.
[3]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年第19期,8-11.
[4]高職生創業基本素質的現狀與思考[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55-58.
(編輯 王旸)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