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張可心 楊美娜
“卓越計劃”在應用型本科電氣自動化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
黑龍江 張可心 楊美娜
本文主要介紹了“卓越計劃”在應用型本科電氣自動化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方案,提出“卓越計劃”的啟動背景。“卓越計劃”在應用型本科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企業階段培養方案。
卓越計劃;應用型;人才培養;項目教學法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
目前,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在校生突破600萬,規模居世界前列,但工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等仍與世界水平相差甚遠;為改變這樣的現狀,教育部和中國工程院決定共同實施工程教育改革實踐項目;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是重中之重。面對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與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緊迫要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工程技術人才,是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國際上工程師培養的通行做法分為兩大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華盛頓協議》成員模式,即在校著重進行工科基礎教育,畢業后由社會提供工程師職業方面教育,并通過專門考試和職業資格認證后成為工程師。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模式,即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完成工程師的基本訓練,畢業時獲得一個文憑工程師學位,同時也是職業資格。
國家未來發展急需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這對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主動服務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以應用型工程師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在大學教育階段完成工程基礎知識教育和一線工程師的基本訓練,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具備自動控制、自動化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技術、系統工程、機器人等較寬廣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可獲得電氣自動化系統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訓練,可獲得見習電氣自動化系統工程師技術資格,能在電氣自動化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探索在研究型大學培養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優秀的綜合素質和突出的創新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之路;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人才培養經驗,結合我國實際,以校企合作和中德合作為支撐,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聯合培養運行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課程特別是專業課程的實踐型教學改革;在試點基礎上制定應用型工程師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大綱,在全校工科專業及同類兄弟高校推廣應用。在電類大平臺的基礎上,將自動化類專業方向教育作為電氣電子工程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加強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構建控制類學科課程平臺,進行教育教學的綜合改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寬口徑培養;通過在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加強工程設計能力和現代控制類工程師全面素質培養。
項目教學法是以工程實踐為導向、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將多門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一個明確的“項目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根據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確定項目任務——制定工作計劃——組織項目實施——檢查考核評估——總結評比歸檔”等5個階段,采用“團隊學習”的方法,動腦、動手、交流和合作,最終完成項目任務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現。
本著“寬、專、交結合”的方針,即將寬基礎知識教學、專業知識教學和交叉知識教學有序結合的教育方法,開展我校的工程教育。具體思路:
1.實行全程導師制,即導師指導下的個性化培養模式。
2.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多元化培養受企業歡迎工程技術人員。
3.加強國內外的校際交流與合作。
4.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科研創新活動。
5.建立創新型實驗與實習基地。
按4年制,實行“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校內學習3年,主要以課程教學為主,完成工程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同時結合課程實驗、專項實驗、課程設計、項目教學以及科技競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企業累計學習1年,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積累工程實際工作經驗。組建卓越工程師培養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審定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研究配套制度與機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項的決策;開辦校企協作組:負責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相關工作。
通過加強與增加企業的學習階段,培養出主要從事控制系統產品的生產、銷售、技術支持或控制系統工程項目施工、運行、維護、基本方案設計等方面的應用型工程師,為本科畢業后的就業或者繼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工程應用基礎。其中利用1天時間進行企業參觀學習,電氣檢測及儀表工程教育為2天,單片機和可編程控制器的工程實踐課程各占2周時間,利用18周時間進行自控系統的設計與調試,畢業設計階段占時20周。并安排到專業教學計劃中。
本文介紹了初步擬定的應用型本科電氣自動化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作方案,而在后續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還會涉及學校的辦學定位、生源特點、動態管理機制、頂崗實習企業經營狀況、學生畢業后社會的認同度,以及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等層面的問題,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探索——總結——完善——實施”的過程中穩步推進,其中校企合作是關鍵;中德合作是支撐;實踐型教學是載體;隊伍建設和考核評價是保障,最終目標是為我國各行業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人才。
[1]王令其,左健民,汪木蘭.大工程觀與應用型工科教學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2]莊華潔,周金奇.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研究,2004(6).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