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方
(四平職業大學)
情緒智商培養
——“公共關系”教學的新思路
◆王秀方
(四平職業大學)
如何在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的同時,更好地培養其優良的心理品質和積極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使之具備較高的情商,這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問題。通過運用公共關系課程改革的具體思路和措施,探索情商培養的新途徑。
情緒智商 高職院校 情境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新問題、新矛盾,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情商教育仍然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薄弱環節。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智商的高低,是決定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但實際上,卻有不少高智商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卻業績平平,原因就是情商低。如何在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的同時,更好地培養其優良的心理品質和積極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使之具備較高的情商,從而更好地為人與做事,具備大學生的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我們高職院校所必須面對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問題。
何謂情商?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感智商》中對情商進行了明確的簡述。
“情商”全稱為“情緒的智力商數”。“情商”是衡量一個人的情緒智力水平高低的一項指標,是相對于智商而提出的與一個人成才和事業成功有關的一種全新的概念。所謂情商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對他人情緒的揣摩駕馭,以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和面臨挫折的承受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家霍華德嘉納說:“蕓蕓眾生中,命運之神往往青睞生活中的強者——他們不是命中注定有驚人的成就,后天的努力才是他們事業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情商則是命運天平中關鍵的砝碼。情商較高的人,一般能把握住生活的機遇,最終取得成功”。情商的作用溢于言表。
在公共關系課程的教學中,“情緒智商”做為一項重要的知識內容被納入到教學實踐中,這是極為必要也是一個全新的教學思路。公共關系是一門應用型學科,通過信息傳播、協調溝通、形象管理使社會組織具備較強的組織形象,較強的競爭實力。它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的一門學科;又是一種“贏得愛的藝術”。在公共關系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情緒智商的培養,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提高自我管理和情緒駕馭的能力、與他人協調溝通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為此,我們通過公共關系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技能的基礎上,具備必要的情商素質,包括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心理承受能力、協調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等。
卡耐基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一個人的成功,85%都是和專業無關的,而是同其與客戶的交流有關,也就是說要建立良好的社會公共關系。”由此不難看出人際交往的重要。現實的許多實例也證明,人與人的智商沒有很大的區別,一個人的成功更多的是基于一個人的情商,人際交往的研究專家卡耐基的名言更確認了這一點。所以在公共關系教學中加強情緒智商的培養與訓練,可以產生以下兩點意義:
(1)能夠進一步貫徹高職院校“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深化公共關系課程改革,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目標,采用全新的教學思路,調整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主,使學生將來在社會上既會做人也會做事。
(2)在公共關系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將情商培養的內容納入教學計劃,提高大學生情商水平,使其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教學內容與就業“零對接”。情緒智商培養做為培養學生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具備敬業的工作態度、鍛煉意志、調整心態,更好地走向和適應社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大學生樂觀向上、注重情感、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校在社會發展中的知名度,促進學校未來的發展。
有效地利用課堂環節,設計“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
加強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改革“灌輸式”和過分偏重理論講授的教學方法,運用討論式、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能夠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能夠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個性和才能的全面發展。
在強調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參與到模擬的情景之中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模擬新聞發布會,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得以激發,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樣,教師是導演,學生成為“演員”,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和人際溝通的能力。
作業是學生學習理解知識和探索發現未知的一種實踐活動,因此,在公共關系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們以主題作業的形式,營造獨立和創新的氛圍,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工具,尤其是網絡資料,為學生打開學習的窗口,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自信樂觀的良好品質。
實施工學結合對高職院校來說,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生產條件和職業氛圍強化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養,學生可以“職業人”的身份,在工作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
根據公關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求,安排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社區參加社區組織的文藝活動,包括文藝活動的策劃和組織,鍛煉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與溝通能力。還安排學生可定期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踐和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端正學生的職業態度,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增強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美]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2]李興國.公共關系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美]勞倫斯·沙皮羅.EQ之門——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M].經濟日報出版社.
[4][美]默里卡·帕德絲.心靈導師[M].經濟日報出版社.
[5]劉紫婷.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高教育研究,2007,(8).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名稱:高職院校公共關系教學改革與學生情商培養的研究;課題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5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