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劍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淺析人文精神之下的高等教育
◆鄭 劍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人文精神是一個涉及古今中西人文精神現象的一個重大課題,在本質上是一個關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哲學問題。人文精神主要由人本、理性構成。高等學校教育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具備高深專業技術的人才要以人文關懷為導向,這也就是要求實行人性化,但不失制度規范。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對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人文精神 人本 理性 人性化 制度規范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周易》可以說是中國人文精神之元典。《周易·賁》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是指關于人的教化、文化、文明,是內修和外化的統一體。在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由這里發展開去,化育出極具人文氣息的文明模式和文化范式,使中華文化獨樹一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國人文主義者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作為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的孟子就曾經提出測隱、羞澀、辭讓、是非,“人之有四端,猶之有四體“等理論觀點,肯定人的存在價值。
在現代醫學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已經無庸贅言。在醫學教育中應當加強人文精神教育也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目前,很多專業教育雖然口頭上倡導人文精神,但實際上留給人文科學的空間很小。有人認為增加人文課程,就是增加學生負擔,因而采取排斥態度,這種觀點和做法有偏頗之處。事實上,人文精神既不是空泛、虛無的口頭禪,也不是孤零零的人文知識,要想在醫學中充分體現,必須與專業緊密結合,找到更好的結合點。
21世紀的中國需要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應該看到“人文精神”的全人類性,看到人文精神對人類文明健康發展的導向意義,看到人文精神對于塑造人格和整體素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但是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經濟全球化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空前加強,民族文化的局限和意識形態的隔閡受到強力沖擊,并且形成巨大的浪潮。人文精神受到了強力的挑戰。因此,強調人文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有其重要的現實和社會意義。
高等教育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涵義是不同的。高等教育發展是高等教育在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人的發展需要及文化傳遞和創造需要的基礎上,實現其職能的可持續增長的動態過程。顯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理解和表述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把握,既要涵蓋高等教育在滿足相關需要過程中職能及作用的實現,又要體現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
高等教育可定義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培養學術性或職業性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其中,“專業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質;“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礎上”是講高等教育的起點或基礎,表明高等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位置是最“高”的。高等教育是國家最高層次的教育,是一個國家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和具體體現、也是推動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
高等教育自產生以來,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及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樣,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受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除了這些外部因素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外,人們的高等教育觀念和思想體系在其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傳承由來己久,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可以說是從西方文明開始就已經出現了,一直伴隨著西方幾千年以來的文明史,即使科學精神占據主導地位的今天,我們仍可以說這就是人本人文精神和理性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結果。
中國自有人文開始,就是與道德教化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說“中國的人文精神是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注重人的文化教養,具有明顯的泛道德主義的特征。高等學校作為育人的搖籃,自德國學者洪堡提出高等學校應其備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三個職能以來,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大量的專業人才,更需要具備高深的專業技術和濃厚的人文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必須在高等學校中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注重對學生“為人”“做人”所必備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社會進步應該建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學技術與人文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外在表現為經濟力量,國防力量和科學技術的競爭,內在表現為人才素質的競爭,誰在人的素質上占優勢,誰就能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所以,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并采取各種手段,通過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來優化國民素質。
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人文科學教育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強化人的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文精神產生之初,一方面,人們沒有認識自然,對一些自然現象產生了相當的恐懼;另一方面,人們也產生了認識這些現象的欲望。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光宗耀祖,實現匡世救民的人生理想,他們的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回答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圣人,“內圣外王”是他們的人生目標。人生價值的實現,更多的是從精神層面出發,重視對理想精神的追求。孟子說:“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只有人才會自愿舍棄物質生命去成就無形的精神理想。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認識到個人和國家民族的利益息息相關,個人的道德品性是民族精神、一個國家人文精神的體現,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高等學校的教育應該提倡人性化,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張揚學生個性,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同時,也要加強學生行為規范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遠大的理想,幫助學生正確地進行價值評判和價值選擇。
[1]阿倫·布洛克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2003.
[2]孟子全譯.李申譯注.巴蜀書社,2001.
[3]崔群穎.人文精神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體現.2005.
[4]孟建偉.試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離的根源.2004.
[5]金耀基.人文教育在現代大學中的位序.2003.
[6]孫殿明.高校人文教育任重道遠.2004.
[7]李玲芳.大學生人文精神較難形成的原因探微.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