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玲
(棗莊市立二院)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干預
◆蕭 玲
(棗莊市立二院)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適應社會過程中產生的機體障礙,包括學習問題、注意困難及情緒障礙問題。從其產生原因來看,來自于家庭、父母等方面的因素對其能否適應以及何種程度適應具有重要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愛的教育以及科學的干預體系健康加以實現。
青少年 心理健康問題 表現 干預
學習問題是學齡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衛生問題。很多青少年上小學后,由于種種原因,易出現適應不良。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學習困難,甚至厭學等。青少年學習困難的發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存在著差異,并且受所采用的標準和定義、研究方法的影響。據國外統計:約20%的青少年在學校學習期間發生學習困難。國內調查小學生中學習困難的患病率分別是5% ~10%,男女之比約為2∶1。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又稱青少年多動癥,發生于青少年時期,與同齡青少年相比,表現為同時有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及活動過度或沖動的一組綜合征。男童明顯多于女童。多動癥多在3歲左右起病,但多數到7~10歲時才被診斷,9歲最為突出。我國青少年患病率在1.3% ~13.4%。
抑郁是常見的負性情感,一般報道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抑郁在8歲以下青少年中很少見,多發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國外的調查資料表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中,抑郁癥的患病率為1.8%,學前青少年只有0.3%,而14~16歲少年則升為4.7%。另一份調查顯示,在7~12歲青少年中,只有1.2%是抑郁癥,而有悲傷體驗的青少年則占17.6%。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一些家長采取嚴厲、專制、溺愛、放任的態度,都會影響親子關系,或破壞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正常感情聯系。不良教育方式與青少年少年行為異常、焦慮、心理障礙有密切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親子關系的和諧程度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存在顯著正相關。如果父母對孩子持有愛、信任、鼓勵、支持的態度,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安全感,避免人際焦慮的發生。而在家庭因素中,頻繁的親子沖突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從而使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增加,例如孤獨、無助感,人際交往焦慮,自卑心理等。研究發現家庭、婚姻和親子間的沖突,會導致一些青少年產生墮落感和自殺愿望。20世紀60年代以來無數的研究表明,親子沖突的增加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學業成績的下降、行為不良的上升、違法犯罪、酗酒、吸煙、吸毒等行為發生率的上升。
父母的教育水平與孩子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域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內容。調查顯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子女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強迫等因素層面越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在上述因素上表現明顯。對于上述差異,學者們認為這是由于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家庭生活環境更加民主,在子女教育方法上更具有科學性,父母自身也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通常缺少和諧的、輕松的文化氛圍,父母教育常處于放任自流和專制的兩個極端,缺少對孩子的示范效應,往往會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執。
良好的環境是保證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結構、家庭氣氛、經濟背景等,它影響到孩子在社會人際關系中解釋人際互動的思維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極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用一種灰色心理去應對社會關系中的人際沖突而不是積極應對這需要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積極保持與學校的聯系。學校要通過各種渠道建立起與家長的互動平臺,例如家長會、報告會、座談會等,以此來了解孩子家庭背景、孩子的家庭表現,并及時把孩子在學校的動態反饋給家長,針對出現問題共同需求解決方法。而學校環境則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環境,因為一個孩子人格形成最為重要的時期就是學齡期。所以,學校在日常教育中除了關注知識的輸入,還應注意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社會環境是影響孩子心理最為持久的影響因素,不當的社會環境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平的傷害?;谏鐣h境的某些不可抗因素,家長、學校應當做好外圍工作,盡可能的使孩子遠離不當環境,同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抵御外圍丑惡現象的侵襲。
羅森塔爾效應其實就是愛的效應。羅森塔爾的心理學實驗表明,積極暗示能對個體的心理與行為產生重要的作用,幫助個人形成積極的認知和行為。在學校教育中,如果教師以期待和愛的情感去教育學生,就會使學生自尊、自愛、自信,從而激起學生幸福、歡樂和奮發向上的主人翁意識。由于孩子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幼年時期的經驗直接影響到他們以何種方式去看待周圍世界,去解釋身邊的現象。因此,愛的教育會使學生自我意識健康發展,保持青少年學生情感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體系建設必須涵蓋以下兩個基本層面:
第一,形成三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即學校、社區、家庭三級心理教育互動體系。在學校層面,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或心理疏導站),開辟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專用信箱、QQ群等信息通道;社區和學校相配合,定期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提高社會、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以及處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專業化水平。家庭成員是青少年最為密切的接觸者,因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應在日常生活者加強與青少年的溝通,關注其生活態度、方式等的變化,盡可能早的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矯正問題。對于已經出現的問題,家庭成員應密切配合學校或是心理專家開展救助活動,保障矯正效果。
第二,建立一支相對穩定、專業性較強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由于青少年多為在校學生,所以學校和教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和主體。其中,小學以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師為主,但中學要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對于專職教師,其要有心理學、教育學及相關專業的專業背景,甚至要經過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職業技術水平認證以及相關各項培訓,持有各級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格證書,以此來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有效性。
[1]王麗,傅金芝.國內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298-304.
[2]石蘭蕊.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調適[J].教學與管理,2010,(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