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霞
(呼倫貝爾市衛生學校)
在內科教學中如何實現交往教學
◆董桂霞
(呼倫貝爾市衛生學校)
所謂交往教學,是指以社會建構主義為主要理論依據,以促進學生建構主體結構為基本目的,以建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機制為主要策略,以營造民主、和諧的情感氛圍為基本教學環境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季亞琴科認為:“教學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組織的交往,或教學是交往的特殊變體”,即“教學就是交往”。對于教學而言,醫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以及學生之間的交往具有工具性的意義:交往促進了教學反饋,加強了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溝通乃至教學過程的順利展開,交往促進著觀點的碰撞、心智的激發、情意的感染以及價值體系的生成與建構?!白鳛榻虒W成分的交往”,即交往被視為醫學教學內容、對象和目標。此時的交往相對于教學而言已經上升到本體論層面,即交往已經由作為教學的工具性存在而上升為教學的本體性存在,交往就是教學的本質之體現。
現代內科教學中存在交往流于形式、交往過于做作、交往存在壟斷、交往呆板預設等弊病。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呼喚新型的師生關系、渴求有效的師生交往,促成內科教學的新文化,師生交往是貫穿在整個內科教學之中的。可以說,沒有了交往,也就沒有了內科教學的活動和師生的對話與溝通。因此,在內科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以學生為本,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注重平等對話、付出真愛、相互學習、講求實效,能接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加強對話、教學相長,建構真實有效的師生交往,以此來提升醫學教學效果,使內科成為學生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
1.建立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交往是一種教學主體間的關系,這就決定了交往是一種相互對話、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過程,它意味著雙方的相互承認,交往雙方在交往機會上的均等、權利和道德上的平等。交往教學課堂模式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同樣是交往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因此,課堂上努力化解師生間森嚴的壁壘,創建平等對話的氛圍,在交往過程中始終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給予學生主動發現、參與的機會,多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比如生活與消費、文化與生活、生命與健康等內容,這就意味著學生對交往活動的成功要做出和教師一樣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生物學知識體系的主動獲取與建構者。
2.創設師生交往的條件
師生間的交往是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的結合點,整個課堂是師生群體在教學活動中多邊多向、多種形式交互作用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認知與交往密切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教學做好準備。教師可以在開課之前運用多種方法,來創設課堂輕松愉悅的交往教學氛圍,如講述故事、情景摸擬、討論問題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在學習中交往。
3.合作探究和交流互動
合作探究是交往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是一種促使師生之間人際交往和合作互動的基木形式。通??梢园褜W生分成2~6人的小組,設置小組共同目標,并將小組成員按不同的角色、自身的家庭環境等進行組合。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動植物材料分給小組成員。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注意角色的互補、互聯,實行角色輪換,保證學生能力的健全,從而在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中,使學生之間交往頻繁,方式增多,質量提高。
在合作探究之后,教師應該先讓各學習小組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別進行有程序性的發言,表述自己的觀點,然后展開自由爭辯,進行交流互動,而教師應起到啟發性的指導和協助的作用。在交流互動過程中,既要注意加強組內交流,注重組內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激勵,又要注意加強組際互動交流和師生互動交流,如組際互查、組際討論、組際競賽等,以促進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教師與個體、教師與群體之間的互動交往,實現學習成果的分享。
4.構建生活課堂
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構建生活課堂。例如,結合新陳代謝三大類營養物質轉化問題,補充一些生活中的知識,如為什么有的人不吃脂肪也會胖?有人說減肥的秘訣是少吃多運動,你認為呢?有時快到吃飯時候感到饑餓,如果不吃,過一會兒,為什么感覺到不餓了呢?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時的飲食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飲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飲食又要注意哪些問題呢……這樣,關注學生的主體和活生生的經驗與體驗,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知識技能的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經驗的改組,促進學生書本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給他們帶來榮譽感和學習生物學的價值感,從而促進他們更加努力學習生物學。
5.對交往結果的評價反饋
對交往活動的評價,主要是看課堂教學交往有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教學互動的過程,有沒有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平等、自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達到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發展,實現課堂教學交往中的教學相長。交往教學論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交往的主體,他們具有互主性特征。內科教學中的交往要實現優質高效,交往主體的主體性必須得到充分的體現。即要評價學生作為交往的主體,他們是否在課堂中處于激活狀態,是否主動地參與了教學全過程,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交往中。此外,還要評價教師作為交往的主體,他是否發揮了主導作用,是否創造了有利于學生參與交往的時機和方法,是否是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的討論交流。評價反饋可以看成是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互動中教學交往實效的反思。它主要涉及交往主體的評價和交往活動的評價。所以,只有不斷地進行評價反饋,才能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交往的內容、形式、方法,實現交往教學的預定目標。
交往教學課堂模式是一種富有特色和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它超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對生物學課堂教學的牽制與束縛,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使學生的學習發展成為與他人的交往和互動,并使學生的個體生命潛能多方位地得以彰顯。靈活多樣的內科教學組織形式能夠從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生的自主性,打破集體教學的單一性,擴大單位時間內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增加師生及學生間交往的多維性。教師要從啟發學生思維、完成教學任務等角度來思考問題,使交往圍繞實際問題展開。比如,討論盡量安排那些智慧挑戰大、個人努力難以解決、有較大分歧的問題,促使師生之間相互討論,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彼此溝通、觀點的交流、心智的激發以及情感的交流,使內科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袁維新.交往教學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理論研究.2002,(9): 6-8.
[2]朱佩榮.季亞琴科論教學的本質(上)[J].外國教育資料,1993,5.
[3]陳旭遠,楊宏麗.論交往教學[J].教育研究,2006,(9):37-42.
[4]孫勇.醫學堂教學走向有效師生交往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13):297-298.
[5]張俊梅,田時莉.交往教學課堂模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6):18-21.
[6]謝建中.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J].臨床醫學.2005,21(10):60-61.
[7]魏亞琴.在交往中學習在學習中交往—論“交往教學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2):18-20.
[8]劉恩山.生物課堂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