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勁芳
(山東省滕州界河鎮馬樓小學)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邱勁芳
(山東省滕州界河鎮馬樓小學)
課程改革中積極倡導學生是發展的人,并著重指出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條件,學習能力的大小,會從多方面面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技能的高低。如何善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使之更好的發展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增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主渠道。而活動課則給教學提供了新的形勢和內容,給了學生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創新活動內容,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趣是推動學生不斷追求的內驅力,小學語文活動課,。要以趣為載體,展示知識的魅力。因而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要選既新穎又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具有濃厚趣味性的綜合內容,讓學生即能豐富知識又能陶冶情操,既提高審美能力又培養特長、才干。如學完了漢語拼音后,我就設計了“拼音樂園”和“找朋一友”等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性趣,鞏固拼音知識的活動課。學生學完了《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我就針對課文內容設計了“假如我是小羊”和“第二次上當的烏鴉”等有趣的活動課,這樣,不僅鞏固了已學知識,更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了升華,學生思維得到了新的拓展。
2.自主合作,突出學生在活動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活動才能把學生學習的潛力、動力充分挖掘出來,活動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讓學生自覺地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提高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全面地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如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一篇短文,讓每位學生擔當小老師,根據短文內容,設計問題給老師或學生解答,教師在其中只作適當點撥。從而使學生討論爭辨中發現問題、探求問題到解決問題。
3.充分實踐,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的創新精神
有人說:“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這話不無道理,因為孩子在動手過程中,可以拓寬知識,開發智能,同時受到德的教育,美的教育,情的陶冶和智力的發展等多方面的培養。小學生好奇好動,因而給他們創造一個手腦并用的活動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如在組織“制作面具”活動時,我是將制作面具的工序寫在黑板上,再一邊講要領,一邊作示范。在學生掌握要領自己制作時,就鼓勵學生在畫面具時大膽設計、創新,還可用夸張等手法畫出自己所喜歡的人物、動物形象,并在同學之間互相討論、交流并集體展示自己的“作品”。使每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經驗,既培養了他們愛美、欣賞美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精神。
1.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
教師要先于學生,在與學生接觸時要善于發現生動活潑的材料,然后隨時抓住時機,具體引導學生關心和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師除置身于學生之中,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外,還要善于利用教材,培養學生學習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欣賞作者用優美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范例。因此,在教學中應把學生帶入課文中去,使學生了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規律和方法,結合語文教學的過程去進行指導,是行之有效的。這種觀察、分析的能力的培養應從一年級看圖說話就開始了。
2.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捕捉寫作素材
寫作內容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從這點出發,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要把學生引入生活,充分理解,體驗生活。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或教師有意地組織班級活動,如智力競賽、辯論會、文藝演出、社會活動等。在活動中讓學生留心周圍的一切現象和發生的事情。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捕捉素材然后寫出來。生活是由許多豐富多彩的生動畫面構成的,作文正是從不同側面以不同方式對此畫面的描述和展現。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及時做好觀察記錄,為寫作選材開辟一條捷徑。
如一天下午正在上課,空氣特別悶熱,天空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眼看一場暴雨即將來臨。這時,有部分同學坐得不耐煩了,都在小聲地議論。目睹這一切,我靈機一動把話題一轉,說:“同學們,現在老師讓你們感受一下夏天天空的‘孩子臉’吧,希望你有新的發現。”頓時,教室沸騰起來,同學們一下子沖出了教室,我繼續說:“同學們,快下雨了,你看到什么,有什么感覺。”不一會兒,粗大的雨點往下落,我又說:“同學們,下大雨了,遠處你看到什么,近處你又看到什么呢,對這場大雨,你有什么看法。”這時,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有的說:“遠處,模模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見。”有的說:“那粗大的雨點像一顆顆珍珠,那雨簾像珠簾。”有的說:“馬路上的水像一條小溪。”大約過了二十分鐘,雨慢慢小了,空氣也不那么悶熱了,接著我又說:“同學們,現在你又有什么感覺,覺得校園的樹木、花草有什么變化。”觀察完后,我讓同學們把自己看到的情境寫下來同學們都抓住“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后”的變化寫出各自的特點。
生活是寫作的沃土,觀察是撒向這沃土的種子,而對生活的深切感覺正是寫作的雨露,離開了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實感受生活終淪為荒原。當學生學會了感受生活,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時,他們也就具備了“開山取寶”的能力,“有米下鍋”則就不在話下了。
總之,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是有規律的。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努力掌握學生能力發展的規律,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能力發展的特點,并以此開展教育活動,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