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松原市寧江五中)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新課導入方法
◆王英
(松原市寧江五中)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事實證明,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撥動學生的心弦,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可起著新舊課之間承上啟下的作用,能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新課導入的方法。
心理學認為,讀書需要思維,思維始于問題,智力發展也是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教學過程又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設疑是教師有意識地設置障礙,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導學生思考,是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導向。用設問引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地學習。
如在講“分子”這節課時,我先演示蜜蜂從很遠的地方,奔向花叢去采蜜的拉動片。針對投影片我設疑,蜜蜂為什么從很遠的地方奔向花叢呢?帶著這一問題導入新課,學生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思維異常活躍。
在教學中,可以把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引燃點”,以舊拓新,溫故知新,使導語的內容與新課的重點緊密結合,揭示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把舊知識通過新授加以擴展和深化。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交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如在學習《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可以先復習《制取氧氣》,使學生明確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如,在《堿的通性》一節開始,提問酸具有哪些通性?酸為什么具有通性?自然地過渡到見堿的通性。以復習舊知識為橋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該方法,既復習了學過的知識,又降低了本節的難度,順利地導入新課。
認識總是人們從生活中得到的,和舊的經驗相聯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來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起觸類旁通的功效。例如,講《中和反應》時,先提出這樣的問題,人患胃酸時吃幾片氫氧化鋁或小蘇打片即可治愈。這是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蟄一下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癢又怎么解釋?這是用學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引入新課。
針對學生愛聽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時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趣聞,從而使學生思路開拓,興趣變濃,達到寓教于趣之效。例如,我在講《二氧化碳性質》時,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在阿爾卑斯山脈有一個奇怪的溶洞,一個名叫“波曼爾”的探險家牽著狗進入洞內,狗很快暈倒甚至死亡,而人安然無恙。當地人把這個洞叫做“屠狗洞”。探險家為此做了一系列的實驗進行探究:“為什么狗進屠狗洞會窒息而死,而人沒事呢?波曼爾拿著火把再次進洞察看,只看見許多的鐘乳石和石筍,里面比較潮濕。除此之外,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波曼爾把火把接近地面,火焰漸漸變小,最后熄滅。在里面呆時間較長以后,波曼爾也感覺有點悶。波曼爾用幾個較軟的塑料瓶收集了幾瓶洞中靠近地面的氣體,給其中一瓶灌了半瓶水,蓋上瓶蓋搖了搖,瓶子馬上癟了;給另一瓶注入了澄清的石灰水,輕輕一搖,馬上變渾濁了。他恍然大悟。”這樣導入新課,讓學生在繪聲繪色的故事之中增添濃厚的興趣,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用化學魔術引入新課,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把新課推向高潮。比如,我在講《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時,通過表演“魔棒點燈”“白紙顯紅字”“磨刀變紅”等魔術,讓學生觀察思考,從而激發他們興趣,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對化學課“一見鐘情”。通過魔術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生對猜謎語興趣很濃,有些知識可以編成謎語,讓學生通過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例如,在學習《空氣》一節時,教師請同學們來猜一個謎語:一物到處有,用棒趕不走,眼睛看不見,手摸也沒有,咀嚼無滋味,無它活不久;還有在復習《碳和碳氧化物》時,將本單元重點知識以謎語形式呈現,學生興趣盎然,頭腦中產生了問號,迫不及待要解開迷團,從而促使了學生的求知熱情。
當然,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作為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導入方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