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一
(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
如何在中職學校教學改革中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梁國一
(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
就業問題已經成為衡量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依據,通過所從事職業、工作崗位進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體系與職業、工作崗位要求的對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就業。
就業導向 教學改革 職業教育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是指以職業、崗位、工作為基本依據所設計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體系與職業、工作崗位要求的對接,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就業的目的。
以下分別從這些方面闡述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
專業設置決定了人才培養方向,職業教育是面向職業的教育,因此其專業設置的基本依據應當是職業。然而目前,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依據多數是以職業為依據設置的,如護理、烹飪、挖掘機技術等;但也有些專業是以通用技術為依據設置的。如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應用等;有的專業是以行業為依據設置的,如電子商務;還有的專業是以產品為依據設置的,如玩具設計與制造、鞋類設計與制造等。后三種專業由于不是以具體職業為依據設置的。普遍存在專業定位不明確,專業教學目標不清晰的狀況。要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明確每個專業的職業定向。因此,有必要按照職業性原則對專業目錄進行疏理。名稱能夠調整的專業,盡可能地按照職業來命名專業;名稱難以調整的專業,也要具體明確其職業定位。
就業導向教學模式形成的第二項核心任務是要開發主要專業的教學標準,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職業能力標準開發、課程體系重組到教師資格要求、實驗實訓裝備標準建立等方面。按照就業導向思想系統規范專業教學過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包括:以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定位專業、開發專業所面向職業崗位的能力標準、建立結構合理的就業導向的課程體系三個方面內容。
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從產生到設計和實施的標準化規定,包括課程的性質(定位)、設計思路、目標、內容框架和實施建議等內容。它是政府或學校對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核的依據,以及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和必須達到的標準,是一個“最低要求”。所以,各學校要聯合開發核心普通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標準,才能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就業導向教學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積地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動,并真正成為一種模式固化下來。就業導向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課程教材,應徹底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的項目模式,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展職業能力。每個項目的學習都要求按以典型產品為載體設計的活動來進行,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
職業教育教學需要教材,但又不能只停留于教材。因為職業活動是內容非常豐富的領域,教材不可能涵蓋所有信息。有的優秀教師,一堂課的內容需要占用2G的硬盤,這么豐富的內容顯然是無法全部體現在教材中的,只有有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才可能實施案例教學、項目教學,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才可能豐富多彩,也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授課模式,讓學生在大量生動的案例、項目中建構他們的職業能力。
職業學校的教學模式難有根本性轉變,很大程度是由于沒有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做支持。在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下,教師不進行教學改革,他的課至少也是合格的課,而花了很多精力進行教學改革的教師。由于沒有相應的評價做支持,他們的勞動很可能不能獲得學校制度上的認可。因此,要使職業學校真正貫徹就業導向的教學模式,必須建立起就業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
目前,職業教育界已就教學模式改革思路達成了基本共識,而影響教學模式改革實踐進程的最大阻力是開發技術的完善。無論多么優秀的理念如果缺乏開發技術就難以轉化為實踐,這方面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很少。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和完善,形成嚴密、合理、易操作的開發技術,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某些省市或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模式改革中,已出現了一些很有價值的開發技術。建議系統地整理這些經驗,加以細化和完善,形成操作化的開發技術。
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盡管目前在一些地區、學校涌現了教學模式改革的熱潮,但存在相同專業重復開發,造成了較大的浪費。不同區域的技術條件、經濟水平存在不同,但其中必然也有許多共性,如能求同存異,必將大大促進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進程。因此,建議在教育部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建立區域合作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有序地推進就業導向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要實施以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沒有企業參與是不行的,這是職業教育的一條特殊規律。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真實情境學習機會,解決學校設備短缺狀況,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順利過渡,提高學生就業率。然而目前,要大量地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尚有許多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政府要努力創造國家政策層面的產學合作平臺,可以每年對支持職業教育的企業進行評審,形成排行榜,并在權威媒體予以公布,也可以適當進行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措施。
新的教學模式體系的確對師資和實訓條件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我們要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師資和實訓條件,只有有了新的教學模式思路、教學模式方案,師資隊伍建設、實訓條件完善才有了方向。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也要堅決防止急躁現象,做好長期的規劃和準備。可以采取逐步推進的策略,從改造原有的一部分教學模式開始,逐步用就業導向教學模式體系替代舊的學科型教學模式。
總之,職業教育改革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這一變革的必要性本質上是由職業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改革的動力在于不斷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最大可能地促進就業,改革的措施在于學校和國家各部門協同實施,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這種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必須采取逐步推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