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孫革新
護理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體會
黑龍江 孫革新
《生物化學》課程內容廣泛,涉及的學科眾多,要求教師知識面廣且隨時掌握學科的最新進展。同時該課程教學內容龐雜,但課堂教學時間極其有限。護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基礎差,學習難度大、壓力重。本文從生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語言設計等方面對護理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體會
《生物化學》為各醫學專業的基礎學科,理論性強,較抽象,不易掌握。在護理專業中,因屬于考查課,學生對其重視不夠,加之教學時數較少,更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濃。當學生步入臨床生產實習后,才體會到生物化學知識在臨床實踐中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結合教學經驗和臨床實踐,我們認為有必要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加以改革,使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適用性專業護理人才為最終目的,具體內容如下:
抓好課堂教學,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近幾年,我們多采用啟發、自學、討論、總結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的“五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在講述生物化學基本理論的同時,注重與臨床實踐聯系,針對護理專業特點,盡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舉例。在課堂講解系統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將待講內容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而非枯燥的念誦,把講解和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邊聽邊想問題。抓住問題的關鍵、本質去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每章的某些內容,可讓學生自己總結,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綜合能力,又啟發了學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了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譬如:在講授:“生物氧化”一章中,介紹“呼吸鏈”概念及組成時,可根據“呼吸鏈”排列順序啟發學生,由學生自己總結水的生成過程,這一過程雖然在教材上沒有體現,但通過“呼吸鏈”排列順序的講解可以反映出來,通過學生自己總結,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能力。
每堂課都給學生舉一些與所授知識有關的臨床醫學案例,來增加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系,體現出每個臨床問題都涉及到復雜的生化理論知識。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三多一少”癥狀?為什么酮癥酸中毒患者的尿液甚至是呼氣有“爛蘋果味”?給學生設置懸念,喚起求知欲,這樣既提高了《生物化學》在醫學各科中的地位,又能技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要拓寬教學知識面,單純局限于書本上的說教,會使敘述變得枯燥,所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拓寬教學的知識面,是十分必要的,但這又往往受到教學時數的約束。我們可利用課余時間,將每章內容與臨床實踐有聯系的部分搞一次專題講座,或者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我開拓,即課后根據教師安排的內容,自己查找相關資料后以作業形式反饋回來。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第二課堂的內容,又可由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拓寬知識面。
我們結合護理專業特點,主要在護理和治療方面拓寬一些知識面,可在“蛋白質的化學”這一章內容講完后,安排一次以“患病時氨基酸補給”為題的講座內容。通過臨床上常見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氨基酸注射液的由來、使用情況以及臨床上常用哪些氨基酸注射液和適應癥的介紹,使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生物化學在臨床實踐中的作用,并感到學有所用,從而增加了學習的自覺性。生物化學的專題講座,一學期不能泛泛的搞,可在教材每一章內容的后面,將生物化學與臨床實踐有聯系的部分,附注一個專題講座的內容(內容可精練一些),供學生課后閱讀用,也能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的作用。
在講解維生素與輔酶關系后,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有關維生素缺乏而產生的相應病癥及如何用食物加以補充,并且推薦食用哪些食品可以起到美容、減肥作用,引起學生高度興趣。
當前各學科間交叉滲透廣泛,每門學科又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知識更新快。為適應學科發展和教學需要,教師除搞好自己的本專業教學內容外,還要對本門課程知識新的進展有所了解,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知識結構的更新可通過各種形式,如:教師外出學習深造或者參加短期培訓班;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交流思想,溝通信息,開闊視野;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群體意識的培養,互相切磋,共同探討,達到知識“互補”的作用。我校定期舉辦相關科室集體備課,效果很好。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收集到生物化學發展前沿的知識,然后安排科內每名教師每月做一個題目進行內部的講座,對知識更新有很大幫助。
智力包括學習、記憶、思維、觀察、實踐各種能力,在實用性人才培養中應采取多種形式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當然,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是相輔相承的,將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相結合,能幫助學生將課本知識融會貫通,轉變為自身的知識。我們在教學中采取傳授知識與開發學生智力相結合,經常提些“為什么”讓學生思考,并適當開辟一些知識競賽、自我測試等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教會學生學會看書,在自學過程中多問為什么。通過上述種種方式來提高學習興趣,開發了學生智力。
教師的授課是實現書面到口頭講述的轉化。在上課之前對所書寫教案進行一些符合演講的設計,使語言精練、清晰而風趣,并運用形象貼切的動作、表情,達到內容與語言動作的完美和諧。
教師上課要情緒飽滿、感情豐富,耐心啟發,循循善誘。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充分利用語言語調技巧,對所講內容進行語言語調節奏的具體設計。設計的重點是對授課重點內容給予重點處理。聲音要抑揚頓挫,清晰響亮,富于節奏感,避免清淡乏味、平鋪直敘或裝腔作勢的故弄玄虛,使內容得到進一步強化。要做到語言準確、精練,語速稍慢尤其是對強調的重點內容要進行較慢的講解,給學生思考與回味的時間;吐字清晰、字正腔圓,避免含糊不清。
語言語調設計有三個依據,一是根據授課內容和表達的需要,在熟知講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二是考慮個人聲音上的特點,揚長避短。也就是說,確定語調因素的變化范圍,要與授課教師本身的嗓音條件相符合,任何脫離自己實際情況的設計,都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三是要符合學生心理和對聲音的審美要求。
體態語言即說話人的表情、手勢和動作。在各類口語表達中,體態語言是較為豐富和夸張且富于感染力、說服力的。通過體態語言設計,使表情、手勢動作與課堂內容完整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下意識動作變為有意識的動作,以便形象和生動地表現授課內容。如講述蛋白質基本單位氨基酸的結構時,可以伸出左手、右手分別代表氨基酸的羧基和氨基,再讓一個同學上講臺配合表演,氨基酸的連接即兩個人手拉手,并舉起拉著的手啟發同學記憶肽鍵的定義,這樣的動作配合講課,使學生有一種直觀、形象、生動、具體的感覺,印象深刻,從而容易掌握和記憶這一復雜內容。在多變的富有一定內涵的體態語言配合下,將聲、言、態協調一致,定會取得理想的授課效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