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展志
(徐州廣播電視大學)
淺談高校如何打造外貿“達人”
◆丁展志
(徐州廣播電視大學)
目前,我國的外貿出口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的外貿出口正遭遇“寒流”,在國際上出現了一些對中國產品和外貿服務水平的反對之聲。因此,如何培養一支合格的外貿隊伍,造就一批外貿“達人”,既能夠保持我國的外貿競爭優勢,又能夠為中國產品維護聲譽,就成為高校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目標。
外貿出口 競爭優勢 高校建設
做生意,首先必須通曉產品。這是目前高校培養外貿人才中相對欠缺地一點。筆者曾經在外貿公司工作過,因此深諳此道。例如你想向外商推銷“黑米酒”,你不僅要知道我國這類產品的產地,如陜西的漢中、武漢的黃陂等,你更要懂的相關的產品,否則你就沒法做這類產品的生意。也許有人會說,教師怎么知道一個外貿專業的學生將來做什么產品的生意,教師總不能把所有世間的產品都交給學生吧,那根本做不到。其實,就連老師們也不可能通曉世間所有產品。道理說的很對,我們也不要求老師把所有產品都交給學生;但老師必須得有這樣一種理念,應該告訴學生一些基本的鑒別產品的方法,如果老師只是單純地傳授給學生一些理論知識,而忽視產品知識的傳授。那么,學生畢業后很難從事這一行業的工作,這也是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外貿人才培訓的一個短板。
外貿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第二個基本技能就是學會談判,所謂談生意談生意,就說明生意是談出來。因此,作為外貿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談判技巧。
(1)原則性
所謂原則性,是指談判不出賣國家和單位利益,不出賣自己的人格,不卑不亢。談判應該掌握有理、有利和有節的原則,既能贏得對手的尊重,同時又能給國家和民族獲利。而且又要尊重對手,建立良好互信的商業伙伴關系,可以說,要做的這一點,絕非輕而易舉之事。
(2)靈活性
靈活性是建立在原則性的基礎上,靈活而不是僵化地處理某一個問題。鄧小平在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時提出的“一國兩制”的原則,就是靈活性和原則性相互結合的光輝典范。這種靈活性并不是單純在課堂上能夠培養出來的,它需要歲月的歷練。
作為外貿專業的學生,必須通曉外貿領域的專門知識,如報關、報檢、結匯與申請信用證等一系列的相關知識。對于這方面的知識,一般高校都會在課堂內完成;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外貿領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所謂做內勤是指別人與外國某個客商談好業務后,由公司內勤人員幫忙做一些單據,相對而言,這些工作不具有較強的挑戰性,好比打仗時,談判是前線,做內勤只是后方。
目前高校在外貿人才的培養方面,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感覺學的東西大而空,沒有多少實戰性。更要甚者,有許多高校商務英語專業開設的課程幾乎都是英語專業的課程,幾乎沒有外貿專業的核心課。
按理說,高校開設這類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有校外實習基地,但很多高校到校外實習都是走馬觀花性的看一看,出去實習一個上午或一天,就草草了事。這樣下去,學生根本就學不到真正的東西。退一步說,如果學校不能派學生出去實習,也可以采用把社會上外貿領域人才請進來的做法;但我國高校很多時候和社會是割裂開來的,把大學辦成了“綠色的監獄”,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是很多高校的通病。
上文中,筆者提到,高校在培養外貿人才時學科建設不夠完善,這主要體現在這個方面:學科設置不夠科學。對于外貿領域的學生,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是英語課多,專業課少,即使開設了一些專業課程,也是以《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為主,很少開設《國際金融》和《西方經濟學》這些課程。僅是英語可就占到了學生所學課程的80%,而與貿易有關的基礎課課程卻只占到課程開設的20%,這有本末倒置之嫌。這樣培養人才從學科建設方面是很不科學的。
一所大學只所以比另一所大學辦的好,表面上看是這所大學擁有良好的師資,好的科研設備和條件,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筆者認為一所大學只所以辦的很好,說到底是該大學擁有先進的辦學理念。至于教師可以引進,科研設備可以購買,但辦學理念卻是軟實力,根本無法靠花錢購買的。當年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也極其有限,但不是也同樣培養了許多一流的尖端人才嗎?那就是擁有先進的理念。所以要想建造一流的大學,就必須擁有一流的校長,一流的校長,才有可能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才可能把大學辦好,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這在很多高校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許多從事外貿專業課教學的老師,都沒有從事過外貿工作的經歷。要想讓這樣的老師教好課,這太難想象了。我們知道,外貿業務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貿業務不是靠紙上談兵就能夠解決問題的。有很多從事外貿專業教學的老師,從大學一畢業就到高校任教,根本沒有外貿方面的實際工作經驗,當然傳授的知識就只能是“空對空”了,根本沒有實質的內容。此外,有些從事外貿方面教學的老師從不下工廠、進車間,自身缺乏跟工廠或外貿公司的聯系,因此,很難勝任外貿專業課的教學。
外貿達人的培養應該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培養模式。象先前提到的有些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必須改變;但也不應該把這種培養模式顛倒過來:重實踐、輕理論。高校畢竟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理論與實踐并重。
實踐環節非常重要,高校可以在每個學期安排一定的合適的時間學生去工廠或外貿公司實行。實習的步驟最好是先工廠后是外貿公司。因為,學生畢竟應該先了解一下相關的產品和工藝流程,然后再到外貿公司實習外貿業務的有關流程。
必須改進目前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學科體系,理論課太多,實踐課太少。英語課太多,經貿有關的專業課太少,建議高校增設一些與經貿有關的基礎課程,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和學科培養計劃。
先進理念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先進的理念首先在于人,而人才的造就和培養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過程漫長而忽視先進理念的培養。
對于從事外貿專業課教學的老師,必須要求他們或她們有實際工作經驗,對于沒有從事過外貿工作的老師一律不能從事與外貿有關的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如果學校目前確實這方面的老師比較匱乏,可以先把老師培訓一下,然后在上崗,俗話說的好:師傅不明弟子拙。沒有合格的老師,很難培養出合格的學生,也就不會造就外貿“達人”。
總之,培養外貿“達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像其他的基礎學科,在校園里就可以培養和造就的,它需要高效與社會的協調和配合來完成;但為了我國外貿事業的發展,高效必須勇于承擔起完成培養“外貿”達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