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蕾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試論借鑒新聞報道技巧優(yōu)化新聞史教學方法
◆唐亞蕾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從抓準學生的關注點作為切入口、運用生動的敘事方法、在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意識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借鑒新聞報道的技巧優(yōu)化新聞史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新聞史的教學效果。
新聞報道技巧 新聞史 新聞史教學
新聞史是新聞學專業(yè)的重要課程,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興趣,傳遞學生基礎專業(yè)知識,樹立學生的專業(yè)意識,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zhì)等重任。筆者認為,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來嚴肅對待新聞的同時,也可以用新聞報道的技巧來解讀新聞史,在保持歷史的厚重性的基礎上,增強歷史的親切感與時代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聞史的興趣。
新聞報道和教學一樣,都有傳播和接受的過程,都注重傳播的效果。隨著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研究受眾心理,滿足受眾需求,這已經(jīng)是新聞界的共識,只有找到受眾的關注點,并以此為切入點報道新聞,新聞作品才能引人入勝。同理,在講授新聞史時候,講授者也應該像新聞媒體研究受眾一樣地去了解學生,找到學生最感興趣的切入口,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尋找學生關注點的途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耳熟能詳?shù)氖挛镏袑ふ?。從認知理論來看,完全陌生的事物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在熟悉的事物中獲取新的知識,這更能引起人的好奇和關注。從新聞學的角度來看,新聞價值要素中的接近性,便是遵循了這一認知規(guī)律。在新聞史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注意歷史與現(xiàn)實的接近性。新聞史上的人和事大多存留在博物館和文獻資料里,離學生們的現(xiàn)實生活很遙遠也很陌生,但也有不少歷史,他們在今天的人們熟悉的事物中留下了印記,以這些印記拉開解讀歷史的序幕,學生會更感興趣。比如,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們,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可能是陌生的,他們也很難進入幾百年前的異域文化和社會情境,但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大家都不會陌生,至少在影視作品中經(jīng)??吹健?/p>
第二,從學生可感的形象中尋找。大學課堂應該是嚴謹?shù)摹⒗硇缘?,但人類對世間萬物的理性認識都是建立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的。一篇好的新聞報道不僅追求客觀、理性,還應力爭生動、形象,因為這樣才符合人們的思維規(guī)律,才能受到受眾的認可。教學同樣應該掌握這一規(guī)律,很多學生之所以對新聞史的學習興趣不濃,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對過去的歷史沒有太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可感的形象為切入點,先讓學生對歷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課堂上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或者歷史影音資料,比如報紙原文、新聞人物圖片、歷史事件圖像資料等等,給學生一些直觀的認識。也可以通過一些典故名言激發(fā)學生的求學興趣。
第三,從現(xiàn)今的熱點、焦點中尋找?,F(xiàn)今的社會熱點、焦點,即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也是媒體報道的重點。同樣,歷史雖一去不復返,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是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中往往能找到歷史的痕跡。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現(xiàn)世的熱點、焦點折射出歷史的印記,必然會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求知欲。比如,在探討西方新聞史上的黃色新聞現(xiàn)象時,可以讓學生分析一下我國目前部分媒體在商業(yè)侵蝕下的報道傾向,探討新聞媒體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辯證統(tǒng)一。
新聞報道的客體是人和事,歷史研究的客體也是人和事,新聞和歷史的區(qū)別僅來自于時間和空間維度。既然離不開人物和事件,那么如何敘事就是一門學問和藝術。新聞報道若千篇一律用陳述的口吻來交待新聞五要素,必缺乏活力與生氣。同樣,解讀歷史如果也只是羅列史料,只會讓課堂變得照本宣科、枯燥無味。隨著新聞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新聞的敘事模式也在不斷發(fā)展,適當以描述、講述的方式來交待新聞人物和事件,頓時讓新聞鮮活起來。而這種報道方式運用到新聞史教學中,也會讓課堂活躍起來。
第一,突出事件情節(jié)。情節(jié)是敘事性文學作品內(nèi)容構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敘作中表現(xiàn)人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事件構成。在新聞報道中,完整的情節(jié)能生動地再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能反映新聞事件的本質(zhì),也更復合受眾的閱讀習慣,因此在新聞寫作中,越來越重視情節(jié)的展現(xiàn)。而古今中外的新聞史上的許多事件都是歷史長河中的必然與偶然的邂逅,其中不少都有較完整的情節(jié)和較詳盡的記錄。新聞史教材上多以陳述的方式交待史實,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講述故事的口吻和技巧,設置懸念,突出了歷史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這樣的敘述方式更易被學生接受。
第二,凸現(xiàn)人物個性。人物是新聞的重要要素,新聞報道中要把人物寫活,就得凸現(xiàn)人物的個性,如人物的個性語言、行為,特殊經(jīng)歷以及性格特征等等。同樣,了解新聞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新聞史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對人物的了解總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要讓學生掌握這些人物在新聞史中的貢獻和地位,必須先讓學生了解這些人物的故事。比如,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他們的性格特點,等等。生動地描述,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歷史人物的精神思想,更深刻地體會到歷史人物的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可學可比。
第三,在新聞史教學上,借鑒新聞報道,尤其是深度報道的手法,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生動的描述,用趣味和人情味感染學生,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廣泛收集相關歷史資料,補充很多課本外的知識,這樣也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增添學生學習中的新鮮感。
當然,描述史實只是教學中的一方面,新聞史的教學應該史論結合,在介紹史實的基礎上,分析歷史,正如新聞報道需要全方位解讀新聞事件,在交待新聞事件來龍去脈后,還離不開分析新聞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社會影響。
現(xiàn)代的新聞傳播觀念越來越重視傳者與受眾的互動,這樣的觀念同樣受到了教育界的認可。而新聞傳播史的教學由于知識點太多太泛,且應用性相對教弱,所以課堂上的互動往往不夠多,形式也相對單一。在摸索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筆者嘗試了用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課堂上的互動。
第一,以自由辯論的形式進行課堂討論。辯論更容易讓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也更容易活躍課堂氣氛。比如,針對“黃色新聞現(xiàn)象對新聞傳播業(yè)的發(fā)展利大弊大?”這個問題,就可以讓學生們分成正方、反方兩個小組進行自由辯論,最后老師再來總結。
第二,讓學生課后收集資料并做課堂展示。要學好新聞史,必須掌握大量的史料知識,僅靠教師在課堂上補充史料,效果是有限的??梢园l(fā)動學生課后收集各種史料,并給一部分課堂時間讓部分同學展示各自收集的資料,談談他們的體會,這樣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們的資料檢索與收集能力以及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且學生自己展示也能更好地調(diào)動其他同學聽課的積極性。
[1]趙智敏.《中國新聞傳播史》情境創(chuàng)造教學模式的探索——兼論對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培養(yǎng)[J].新聞界,2006,(1):127-128.
[2]徐新平.提高新聞史的吸引力[J].當代傳播,2004,(4):70-71.
[3]丁淦林.中國新聞史教學需要適時革新[J].新聞大學,2004,(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