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琴
(甘肅省武威市和平鎮中莊小學)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姜玉琴
(甘肅省武威市和平鎮中莊小學)
小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根據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運用操作活動來減緩學生的認知難度。但是,這種操作活動還未發揮出操作活動中所蘊含的發展性、創造性的功能。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旨在探索通過構建有效性、實質性的動手操作新模式,促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生深刻的體驗,實現對知識的“再創造”,進一步激發學生潛能。
改變傳統的單一、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引導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在教學中,通過操作教具,讓學生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畫一畫、分一分、拼一拼等,雖使他們在親自動手中理解數學概念、促進思維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意義。但并不是說讓學生操作了,就一定促進了思維發展,那種只把操作活動當成是一種教學模式,不僅不能促進其發展,反而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起到影響。因此,有效地組織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會研究、學會創新,提升學生的各方面學習能力,從而形成創造性、探究性和發展性的操作活動。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機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學生動手操作的探索氛圍,如故事情境、游戲情景、操作情景等,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中學習。
1.充分挖掘教材操作因素
(1)關于幾何形體教學。低年級教材中的幾何知識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理解和掌握幾何圖形的概念、性質,形成空間概念,必須有大量具體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積累。編排這一知識塊時,安排了很多的實踐性練習。教學時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擺、剪、折、量、畫、拼合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鮮明、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幾何圖形的概念、性質等,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
(2)關于非幾何形體教學。這些知識塊的教學,在操作層面上的要求不是最明顯,這更需要教師能挖掘其內在的動手因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去設計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勵學生自制學具,給學生更多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同組合作說一說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說話能力得到了發展,思維也得到訓練和發展。
2.有效整合教材開展操作
一些教學內容是按照原先小課設計的,有些數學例習題存在分散,因此可以考慮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針對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整合,或者對一些例習題進行重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不同形式(如摸一摸、數一數、拆一拆、比一比、搭一搭等)的動手操作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探究,在探究中再操作,又通過數一數、畫一畫、拆一拆、分一分等不同的動手操作,學生的探究更深入,同時,再加上議一議、說一說,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識別長方體、正方體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操作活動教學模式比較適合于可物化,外顯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即適用于能設計有結構、易操作的直觀材料來反映數學實質的教學內容。從操作的難度上講,要注意選擇能被學生所接受的。從操作的內容上講,要注意與教材的教學要求相吻合,即能恰當地反映教學內容的本質及特點。同時,要遵循適度原則。所謂適度,是指既有挑戰性,能夠喚起學生操作熱情和探究欲望;又有適合性,能使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有所獲,以此達到“精選”目的。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因人而異地提出操作問題及其要求。
操作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在操作體驗中,不但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更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小組學習中,他們學會了與人相處,學會了交往合作,學會了互助互幫、取長補短。他們思維活躍,互相提問,互相激勵,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感受集體智慧的能力,品嘗合作學習的樂趣,也使課堂教學不再出現被冷落和遺忘的角落。
綜上所述,“動手操作法”運作模式的關鍵在于它的有效性,而教師要有效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就一定要正確認識“做數學”這一先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深刻了解學生實際水平,仔細設計操作過程并能適當指導,使學生在做數學中真正獲得體驗、增長智慧,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