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山東省菏澤家政職業學院)
語文閱讀是感性的審美體驗
◆張玉玲
(山東省菏澤家政職業學院)
有些教師過多灌注高深的理論知識,過多關注作品的“內容”,習慣于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題。應該說這是必要的,若片面這樣,會迫使學生埋首于字、詞、句、篇的所謂“基本訓練”,導致語言平淡,原因是缺乏從鑒賞的角度去解讀文章,忽視了語文閱讀時的審美體驗。
新課標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首先,因為高職高專語文是基礎性的語文學習,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論知識,不做理論歸納,應訴諸學生的感性,培養他們的語言感覺,讓他們用感覺去感知,用心去體悟。言語可以感知,章法和風格可以模仿,意義也可以去感悟和把握。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體的,可以感知,觀點態度是可以認同或反對的,也可以感知。理解它們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論,需要的只是豐富的感性。其次,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學的特性是審美的,感性的。這為審美體驗提供了條件。
1.讓學生沉浸在作品之中,感受體驗
重要的是朗讀,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認為,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感悟自得,“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不但要讀得通暢,更要讀出感情,讀到心動,讀到“心有戚戚焉”。曾國藩在家訓中教導他的家族中人說,讀詩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在這里,朗誦者不僅可以和作者“喉舌相習”,還能寫作流暢。對作品進行綜合還原(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圖畫)和總體感受(獲得總體形象的感性印象)。這是“喜愛”、“感動”、“共鳴”等情感體驗和心理的過程,要獲得這種審美效應,必須融入感情,進行聯想和創造,以求最大限度地同作品“對話”,這樣才能體會到作品豐富的蘊涵和藝術魅力。
2.閱讀者要有情感參與,身臨其境
情感是審美體驗的核心和內驅力。在閱讀教學的多重對話中,學生從自己的命運、遭遇及全部文化的情感積累出發去體驗和揭示意蘊,而體驗的終結是一種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例如,只有當學生在閱讀時動情于《故都的秋》的清涼、《濟南的冬天》的溫馨,才會受到自然美的滋養;也只有在閱讀時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與感應,才會讀出《荷塘月色》的冰清玉潔,《再別康橋》的依依不舍,領略《夢游天姥吟留別》豪放的情懷,樹立《致橡樹》平等而又堅貞的愛情觀。
閱讀中,學生進行審美體驗也與文本產生精神層面的對話,讀《記念劉和珍君》,在與作者一起激情澎湃時,學生也許禁不住捫心自問:在民族危亡之際,我能否像劉和珍那樣,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推動社會的進步,我能否成為作者那樣的熱血男兒。正是審美體驗的過程使學生在文本面前實現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從而在更大的精神空間中實現了生命的勃發。
3.抓住品味語言這個關鍵
所謂教學生“學習語言”,就是指導學生從對大量言語作品的聽取或閱讀中含英咀華,感悟出語言規則,然后運用這些語言規則去指導說話或寫作,以創造、生成新的言語作品。言語表達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的過程。語言是最“感性”的東西,通過語言切入到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是最為有效的。比如孫犁《荷花淀》中開頭一段:“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這段文字,具體形象、生動,它是活生生的,可直接感知,并具有美感。史鐵生語言的濃郁沉靜、魯迅語言的犀利含蓄,都值得很好的品味。再如 《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美麗”怎樣“跨越”?《哦,香雪》中“哦”字,包含了作者對香雪怎樣的情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研究作品中的語言具有怎樣的表現力,怎樣的深層含義以及比喻義、引申義,是目前課堂教學的關鍵。高考的依據正在于此,如2006年全國1卷第14題:在“細心地想著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一句中,作者為什么要用“想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感悟語文確立學生為感知主體,將學生和老師從術語中解放出來,還語言文字以本來的生動和活潑,拋棄抽象、枯燥、玄乎,還語文以真身。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它的文本意義比較含蓄、隱晦、模糊,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課文)的欣賞與品味的過程,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體驗作品的語言美、藝術美、自然美和人性美,喚醒他們的審美意識,激發其閱讀探究需要,進而培養他們創造美的能力。
4.語文閱讀的美質是形象的表達
品味語言是讀者通過作品中作者對于世界的認識和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讀者又借助語言在新的言語作品中表達對于世界的認識、態度。這種個體學習語言的過程,始于對已有言語作品的感悟,終于對新的言語作品的創造。歷屆的高考高分作文,除深刻的思想外,還在于無不是用感性的語言表達的。如《漢語是美麗的》一文,有學生把漢語這一概念化為具象,詮釋了“漢語是美麗的”這一命題:漢語曾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淼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吹”、“綠”不定的江南岸;是莊子的逍遙云游,是孔子的顛沛流離;是魏武的老驥之志,是諸葛的錦囊妙計;是君子好逑的《詩經》,是魂兮歸來的《楚辭》;是屈原汨羅江邊的憂嘆,是杜甫的沉郁頓挫;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夢中淚;是余光中濃濃的鄉愁情愁;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 功垂青史的《四庫全書》……
總之,我們大可不必以教參上的標準答案替代學生的審美體驗。審美體驗作為一種富于情感的精神活動,是情感發展、豐富和升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感與作者寄予的情感產生共鳴與交流,并獲得深層的審美享受。這種審美享受,已經超出了單純對語言美的感知層面,而從更廣闊的層面上領略了經濟、文化、道德、風俗等因素,在深刻的層面上看到了人性、本原與人生,并萌生出一種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實現了精神上的自我提升,從而使閱讀活動獲得最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