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江蘇省無錫市育才中學)
中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淺探
◆許 燕
(江蘇省無錫市育才中學)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適應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而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對學校教學一直所強調知識本位既是理論上的沖擊,也是行動上的否定,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對拓寬教學渠道,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將大有裨益。
課程資源 學生 教師 教材
初中數學作為一門重要課程不僅是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后進入高中階段繼續深造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解決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合理開發與利用數學課程資源對于促進數學教學發展,體現數學學習作用意義深遠。
學生教學主體論已經為廣大教師認同和接受。誠然,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契機,提供學生用腦思考、用手操作、用筆解答的空間,使各種外部活動轉變為學生自身內部智力活動,達到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的目的。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因此,我們教師對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該致力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維度,包括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技能;包括使學生理解數學基本原理、知曉數學基本思想、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數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還要強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數學解題完畢萬事大吉的心理,我們要養成學生解題后認真反思的習慣,包括對自己思維過程的再梳理、對知識點運用的反思、對解題技巧的再分析,不斷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鼓勵學生有效思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因此,學生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方面還包括借助于學生已有的直接經驗培養他們合乎邏輯的思維活動,擺脫學生數學學習的被動性。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中位線”內容時,教師在引入定義后,不是急于繼續呈現后面知識,而是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并探索三角形中位線與第三邊位置和數量關系,不難預測,會有較多學生結合對圖形的仔細觀察而思考得出:三角形中位線與第三邊平行,且為第三邊一半的結論,教師趁熱打鐵,要求學生設法證明自己通過對圖形觀察和思考而得出的這一結論。誠然,數學教學過程已不再單純是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伴隨著學生主動思維、自我探索而獲取知識的過程。
數學教學實踐表明,由于課堂是動態的教與學過程,教師課前的預設可能會由于教學內容本身的挑戰性、學生接受的限制性等原因需要教師努力化解數學課堂教學中無法預見的問題,因此,合理開發教師資源是數學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教學中,部分學生由于自制力的限制,無法一直專注于課堂教學過程,并因此產生數學思維的間歇性問題。因此,為了高效落實課程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體現一定的課堂執行力,尤其要重視優化教學過程,善于激發、喚醒學生學習意識,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例如,為了培養學生幾何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他們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的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扇形及圓柱、圓錐體、球體等簡單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喚起學生對以往知識的提取意識,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還要靈活使用舉例、提問、實驗等不同教學手段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確保教師對課堂的有效駕馭。
素質教育強調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確保所有學生都學有所獲,因此,學科教學必須關注所有學生的發展,實現人人學習、個個發展的目的。毋庸諱言,數學教學中,學生由于數學基礎、認知水平、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學習情況必然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呈現一定的洞察力,在充分了解學生數學學習差異基礎上,提供學生多樣化數學學習的需求,包括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呈現、習題的布置等方面體現一定的層次,教學過程中始終做到以鼓勵、表揚學生為主,產生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以此分散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任何恐懼心理,從而調動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教材作為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將始終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題,初中數學教材建設注意迎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實際,形式上圖文并茂、內容上深入淺出,實現了把枯燥數學知識轉變成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要根據教材特點,體現教材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科學性。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材建設的科學性、思想性、系統性特點明顯,如何把教材的諸多優秀特點通過教師對建材的合理開發呈現于數學課堂無疑是教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出發點。誠然,教材只是個例子,我們教師需要立足于課堂,在全盤、科學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數學學習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與整合,摒棄數學教材使用的一刀切問題,體現教材開發的針對性,使教材的諸多優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通過運用生活化的語言詮釋教材知識點,使學生通過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而自覺接受數學知識的熏陶,形成連續學習的意愿,培養終身數學學習意識。
傳統數學教材編排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忽視教材對學習主體進行數學思想的熏陶,致使學生數學學習時對公式、定理盲目套用情形、不自覺應用意識情形充斥數學學習過程,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無法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形成規律性認識,難以總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策略。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對數學教材資源的開發,充分借助教材文字的表述將文本中所反映的數與形的抽象關系概括為特定的一般關系,通過分析和綜合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讓教材真正成為連接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紐帶,并通過教材精心設計與數學思想有密切聯系的數學活動,達到利用教材系統滲透數學思想的目的。
[1]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陳立強.走進新課程中的幾點反思.湖北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