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王君茹 袁曉琳
(西安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試論開展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李寧 王君茹 袁曉琳
(西安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為了把幼兒的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根據各年齡班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了幼兒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1)小班
關心周圍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喜歡上幼兒園,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初步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既具有男孩的堅強、勇敢,又具有女孩的細心、溫柔的人格特質;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喜歡參加各項活動,用簡單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中班
能積極愉快地主動參與集體性活動,敢于表現自我;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調節行為的能力;會簡單評價別人;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難堅持完成;能當眾表演,不膽怯;有較強的求知欲;能充分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于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3)大班
能理解別人的情感,會主動關心別人,幫助有困難的同伴,愛護小朋友;樂于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定的責任感;遇到困難能主動想辦法去解決;喜歡參加各種活動,活動中樂觀、自信、友好、謙讓、合作、協商;能夠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分清好壞,克服缺點,有堅持性;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1)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
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幼兒的個性、社會交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意識的發展,是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使其正確認識自己,并能正確認識別人。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往往來源于教師對他的評價。因此,教師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認識和評價每個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讓幼兒在鼓勵中健康成長。教師要幫助個別幼兒克服膽小、自卑的心理,幫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另外,教師要尊重幼兒、相信幼兒,讓幼兒每時每刻都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認識。
(2)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的社會交往對他們的個性、社會性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注意為同年齡組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每個班都創設計算區、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表演區、科學區、娃娃家、商店、醫院、餐廳等多種區域。幼兒每天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進入各區進行自主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禮貌待人、主動交往、友好協商、謙讓合作的技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從而提高幼兒對社會的認識。其次,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通過角色游戲、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等形式,讓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一起活動。活動中,增強了大班幼兒的責任感,培養了幼兒間的友誼,增進了相互了解,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語言,從而達到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目的。
(3)培養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欲望
隨著幼兒獨立性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周圍,并對許多事物產生極大的好奇與興趣。教師有責任保持并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知識的欲望。為此,我們在各班創設了養殖角、種植角,以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們還設置了許多聲、光、電、熱等科學操作材料,創辦了科學游戲室,各班定期到科學游戲室活動。幼兒在科學游戲室接觸到了許多未知的領域,獲得了多種感性經驗,發展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4)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理能力,是形成幼兒獨立性人格的基礎。幼兒在“我要做”、“自己來”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增長經驗,克服困難,從而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把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納入常規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并在教育教學中加以鞏固,讓幼兒逐漸學習穿衣、吃飯、喝水、獨立入睡等生活自理技能,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幼兒形成自信、自強、自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優秀人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求教師鼓勵幼兒多想、多做,并讓他們說出結果,鍛煉幼兒獨立完成任務、克服困難、主動交往的能力。
(5)培養幼兒具有“兩性化”人格特質
幼兒教育應當培養個性健康發展的人。性別差異心理學和性度心理學通過分析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積極特質,發現同時具有“兩性”積極特質的人心理更健康。具有這種人格的人表現為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既自信又謹慎。具有“兩性”化人格的人更能適應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們在小班,通過開展戶外體育游戲活動,培養女孩具有勇敢、堅強的男孩性格,在室內組織幼兒繞線團、娃娃家等培養男孩具有耐心、溫柔的女孩性格。使幼兒具備兩性中的優秀心理特質,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增進幼兒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其健康和諧的發展。
我們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論,提高教師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組織搞心理科研的教師到北京等地參觀學習,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經驗,來指導具體的實踐活動。通過討論、學習、探索、實踐,教師的教育行為有了很大改變。他們把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做為工作的重點。日常教育教學中,他們努力改變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贏得孩子的歡心,用尊重獲得孩子的信任,用贊賞鼓勵孩子成功。看到孩子的進步,更加激發了教師們探索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決心。
我們以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為導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蘊藏著許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在戶外活動時,我們通過“學做解放軍”、“滾地雷”、“走獨木橋”的游戲,培養膽小幼兒大膽、勇敢、不怕困難的性格。因此,我們說,生活中處處有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把幼兒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落到實處,我們各年齡班進行了專題研究活動,例如,在大班搞了“通過大帶小活動,培養大班幼兒的責任感”的實驗;在中班搞了“中班幼兒自我意識培養”的實驗;在小班搞了“兩性化人格培養初探”的實驗。這些實驗內容此略,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動的開展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培養也不例外。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幼兒健康心理及人格教育”,我園大班幼兒的責任感、自主性、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班幼兒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明顯增強;小班幼兒的性格特征更接近于“兩性化”人格的積極特質。幼兒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也逐漸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