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正強 韋安枝
(貴州省六盤水市首鋼水鋼總醫院精神科,貴州六盤水553028)
本組患者男13例,女2例,男∶女為6.5∶1,年齡20~65歲,平均42.4歲,住院天數10~124d,平均52d。發病因素:頭部外傷史8例(53.3%),腦部感染史2例(13.3%),長期過度飲酒2例(13.3%),腦血管病1例(6.7%),病因不明2例(13.3%)。家族史:有精神異常史2例(一級親屬13.3%),癲癇病史1例(一級親屬6.7%)。
①感知障礙:幻聽8例(53.3%);幻視3例(20.0%);錯覺2例(13.3%);感知綜合障礙2例(13.3%)。②意識障礙:朦朧狀態8例(53.3%);譫妄狀態2例(13.3%)。③情感障礙:情緒不穩10例(66.7%);情感爆發1例(6.7%);情感低落4例(26.7%)。④行為障礙:沖動毀物5例(33.3%);自傷、傷人4例(26.7%);木僵3例(20.0%)。⑤思維障礙12例(80.0%),出現一種或多種妄想,內容涉及被害、關系、嫉妒、夸大等內容。⑥記憶、智能障礙8例(53.3%),有不同程度的記憶和智能障礙;癡呆1例(6.7%)。⑦伴發的神經病10例(66.7%)。⑧癲癇性人格改變12例(80.0%)。⑨發作形式:大發作伴發精神癥狀10例(66.7%);小發作伴發精神障礙4例(26.7%);局限性發作伴發精神障礙1例(6.7%)。
腦電圖異常12例(80.0%),表現為散在性棘波群,高幅失調等改變。其中輕度5例(41.7%),中度異常7例(58.3%)。診斷:全部患者均符合CCMD-Ⅱ中癲癇性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癲癇性精神病10例(66.7%),癲癇性人格障礙4例(26.7%),癲癇性癡呆1例(6.7%)。
給予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900~1200mg/d,丙戊酸納800~1400mg/d,苯妥英鈉300~600mg/d以及防治感染,減輕腦水腫,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并結合心理治療。心理治療:①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及對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啟發患者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心理矛盾轉變為有意識的內容。②森田療法改進方法:治療環境打破單間治療界限,要求治療在大病室,取消絕對臥床期直接進入輕作業期,延長社會康復時間,反復強化訓練,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培養患者生活自主性,提高對客觀現實應激能力。由主治醫師負責森田療法的開展,專職護士負責各項活動的實施,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共同商討,找出解決的方法[1]。③認知心理治療:根據認知治療的理論,通過理性思維替代歪曲的非理性思維和行為,調整人際關系,增強服藥依從性,提高自信心[2]。
顯效:癲癇停止發作,精神癥狀完全消失,自知力恢復12例(80%);好轉:2例(13.3%);進步:癲癇發作基本控制,精神癥狀明顯1例(6.7%)。
癲癇發作是由于大腦細胞異常過度放電而引起的一過性、反復發作的臨床綜合征[3],表現為突然發生、短暫并反復出現的腦功能障礙,分為原發性和癥狀性癲癇。由于累及的部位及病理生理改變的不同,癥狀表現各異。精神障礙大致分為發作性和非發作性兩種。癲癇性精神癥狀是癲癇病的一種癥狀群,其發生、擴散和終止,整個過程都伴隨許多生化改變,反復發作,腦組織經常缺氧、水腫、充血變化,使腦組織營養缺乏,導致腦部功能損害,從而加速精神癥狀出現。從癲癇始發到精神癥狀出現這一過程一般需要10年左右。具體患者是不同的,本文病例最短6個月,最長25年,平均11.9年。
局限性癲癇和顳葉癲癇與精神障礙關系最相關,特別是病理性攻擊行為。有些研究則強調顳葉癲癇與分裂樣精神病存在著一定關系。本文精神癥狀幻聽、被害妄想、關系妄想、興奮、思維散漫、沖動毀物均常見,這些癥狀酷似精神分裂癥,如不注意鑒別容易造成誤診。發作期間,癲癇性情緒不穩,欣快狀態時要注意與情感性精神障礙鑒別。癲癇性譫妄應與急性腦病綜合征鑒別,癲癇性木僵、慢性精神分裂癥樣精神病應注意與精神分裂癥鑒別。
癲癇性精神障礙治療應該以抗癲癇治療為主,根據疾病發作特點,合理選擇藥物,盡快控制發作,配合抗精神藥治療,選用副作用小的藥物且劑量不宜偏大,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強調一般治療,加強護理及心理治療重要性,從而提高疾病治愈率。
[1]閭金杰,拜有根,黃勝華,等.改良森田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遠期療效[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0,20(4):238-239.
[2]許若煌.心理干預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作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19(6):401.
[3]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