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波
開顱夾閉治療前循環動脈瘤的療效分析
劉劍波
目的 探討開顱手術夾閉前循環動脈瘤破裂的方法和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開顱手術夾閉 35例前循環動脈瘤破裂患者,對術后患者神經功能評估并總結分析其預后。結果35例患者共有38個動脈瘤,手術成功夾閉 35個;術后3個月神經功能評分,恢復良好 20例,中度病殘 9例,重度病殘 4例,植物生存 1例,死亡1例;術后 1年生活質量評估,81~100分 22例,61~80分 5例,41~60分 5例, 31~40分 2例。結論開顱夾閉手術是治療前循環動脈瘤破裂較理想方法。
顱內動脈瘤;前循環;夾閉術
顱內動脈瘤自發性破裂威脅患者生命,其死亡率高達50%,致殘率20%以上[1]。我院開展該疾患手術治療以來,目前開顱手術夾閉是顱內動脈瘤治療的首選,取得一定療效現回顧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共 35例,其中男 18例,女 17例,年齡38~71歲,平均51歲。以頭痛或伴嘔吐為主要發病癥狀,伴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
術前H u n t s分級:Ⅰ級 8例,Ⅱ級 15例,Ⅲ級 5例,Ⅳ級 6例,Ⅴ級 1例。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 T掃描。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28例,伴有腦內血腫 8例;最終確定動脈瘤 38個,其中后交通動脈 15例,前交通動脈 12例,大腦前動脈 5例,大腦中動脈 3例,頸內動脈瘤3例;所有病例均在發病 48 h內手術。
1.2 治療方法 手術方法均采用翼點入路,磨出蝶骨嵴,打開硬腦膜,自側裂入路,暴露瘤頸,夾閉動脈瘤;對于頸內動脈瘤,先解剖同側頸部動脈血管,如有較大腦內血腫,術中清除。術后常規抗感染、降顱壓、早期擴容、升血壓,如有意識障礙或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者及時氣管切開,并積極防治全身并發癥。
所回顧總結分析的 35例患者,發現的 38個動脈瘤,夾閉35個,包裹3個,術中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 3例,均及時處理。對于合并腦內血腫者,血腫均一并清除,術后 14~21 d復查頭部C T掃描未見顱內血腫。術后并發癥主要表現在肺部感染 5例,電解質紊亂 5例,消化道出血 2例,以上經相應治療好轉或逐步恢復。所有患者均在 3個月和 1年臨床回訪,3個月回訪開展 G O S評分,其中恢復良好(5分)20例,中度病殘(4分)9例,重度病殘(3分)4例,植物生存(2分)1例,死亡(1分)1例;隨訪期間患者無再出血發生;1年后開展生活質量評估(K P S),其中81~100分 22例,61~80分 5例, 41~60分 5例,31~40分 2例,30分以下無。
前循環動脈瘤的臨床特點是其發病率遠高于后循環動脈瘤,該疾患發病癥狀多為蛛網膜下腔出血,且前交通動脈瘤出血多位于前縱裂,動脈瘤鄰近腦內有少量血腫,并可能破入腦室內[2]。
對破裂的動脈瘤應盡早手術夾閉,可以免除在等待治療中動脈瘤發生再破裂出血,關于及早選擇手術時機的探討,諸多文獻報道也證實這一觀點[3];通過所開展的開顱夾閉手術治療前循環動脈瘤,我們總結體會到:第一,直視下夾閉動脈瘤較完全,減少再出血可能;可調整瘤夾位置保證載瘤動脈的通暢,減少術后腦缺血發生;開顱夾閉有利于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第二,降低腦動脈瘤手術夾閉后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如常見的腦血管痙攣、腦腫脹、腦梗死、顱內血腫、感染等;第三,通過本臨床回顧發現,恰當的早期開顱夾閉,有利于及早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和長期預后。
開顱夾閉動脈瘤手術難度較大、費用高,但可明顯降低再出血機率,減少致殘、致死率,因此早期開顱手術夾閉動脈瘤,特別是針對前循環動脈瘤可作為治療手段首選。
[1] 顧宇翔,毛穎,宋冬雷,等.腦前循環動脈瘤破裂早中期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中華外科雜志,2006,44(6):412-415.
[2] 毛穎.腦動脈瘤治療的規范與創新.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 23(10):801-802.
[3] 曾春,蔣永明,王多彬.腦動脈瘤的早期手術效果分析.西部醫學,2009,21(5):806-807.
516001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