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
高血壓性腦出血并發多臟器衰竭 50例分析
王藝
目的 探討高血壓性腦出血并發多臟器衰竭的發病機理及預后。方法 分析 5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臨床特點。結果 高血壓性腦出血并發多臟器衰竭依次腦干、丘腦、基底節(尤為破入腦室)小腦、腦葉。多臟器衰竭數目愈多,死亡率愈高。結論 積極預防和處理多臟器衰竭是降低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死亡率重要治療措施。
腦出血;多臟器衰竭
我院神經科 2007年 1月至 2010年 6月共收治住院腦出血患者 276例,其中伴有意識障礙或偏癱較完全,和/或伴有抽搐、小便失禁的重型腦出血 112例;排除病前有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及直接死于腦疝和入院后 24 h死亡的病例,其中 50例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為探討重型腦出血并發MOF的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及防治措施,對上述 50例患者回顧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50例中男 38例,女 12例,年齡 44~81歲,平均 63歲;既往有高血壓病 30例,腦卒中 11例,冠心病 9例,糖尿病 17例。
1.2 臨床表現 50例中血壓升高 40例,收縮壓多在 150~210mm Hg之間;意識障礙43例中嗜睡8例,昏迷35例;偏癱42例,失語 18例,小便失禁 38例,頸強 21例,抽搐 6例;眼底檢查的 39例中勻有不同程度動脈硬化,7例有眼底出血。
1.3 頭部CT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24 h內作頭顱CT平掃,按多田公式(長 ×寬 ×層面數 ×π/6)計算出血量。50例中血腫位于丘腦9例,出血量為(6.41±2.73)m l;血腫位于基底節25例,出血量為(25.78±8.86)ml;位于腦葉6例,出血量為(41.21±16.58)ml;基底節并發腦葉出血2例,出血量平均為54.72m l;腦干出血3例,平均出血量為4.18ml;蛛網膜下腔出血 4例,腦室出血 1例。其中丘腦、基底節、腦葉出血大多破入腦室或伴有腦中線移位。
2.1 診斷標準 MOF是指發病在24 h以上,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系統序貫性、漸進性地發生功能衰竭。各器官或系統衰竭的具體診斷標準參照王芳元等[1]主編的《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與臨床》一書。
2.2 結果 50例中除腦部損害外,內臟器官共有 120例次出現功能衰竭,其發生頻度為消化系統 33例次,呼吸系統 31例次,腎臟 28例次,代謝系統 13例次,心臟 8例次,造血系統4例次,肝臟 3例次;首發臟器衰竭比例為消化系統 38%(19例),呼吸系統30%(15例),腎臟21.3%(10例),代謝系統8.5%(4例),心臟4.3%(2例);50例中死亡26例,病死率52%,胺器官計數 2個器官衰竭 22例死亡 8例(8/22),3個器官為 10/16,4個器官 4/5,5個器官以上衰竭的 4例全部死亡。臟器衰竭與腦出血部位有關,依次腦干、丘腦、基底節、小腦、腦葉,尤其中線結構部位的出血破入腦室更易誘發多臟器衰竭。而且多臟器衰竭數目愈多死亡率愈高。
多臟器功能衰竭是指疾病或損傷過程中序貫發生二個或二個以上系統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也稱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本病例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性腦出血并發多臟器衰竭與腦出血部位有關,依次腦干、丘腦、基底節、小腦、腦葉,尤其中線結構部位的出血破入腦室更易誘發多臟器衰竭。而且多臟器衰竭數目愈多死亡率愈高。
本組病例有如下臨床特點:①老年人多發,MOF多發生在 2周內;②有重要器官的基礎疾病者多發;③誘發因素多為肺部感染、血糖升高、再出血等;④出血量大且破入腦室,病情重者易發,并與出血部位有關;⑤年齡大者器官衰竭個數多更明顯,多以消化、呼吸系統及腎臟首發;⑥器官衰竭的數目愈多,病死率愈高;⑦用甘露醇、速尿和/或地塞米松劑量大、時間長者多發。本組中有 9例腦出血患者因用藥不當,大劑量甘露醇、激素及速尿等腎毒性藥物長期使用,引起水電解質失衡,體內內環境紊亂,形成腎前性或腎性腎衰,繼而出現MOF,應高度重視。
目前關于腦出血誘發和加重 MOF的機制尚不清楚,推測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高齡和慢性基礎疾病;②下丘腦功能障礙;③腦出血致全身炎性反應[2];④嚴重感染和合并癥;⑤不恰當的藥物治療。因此,及時評價各重要器官的功能,積極處理原發病和并發癥,預防下丘腦、腦干功能障礙,嚴格控制甘露醇、激素及腎毒性藥物的使用,合理個體化用藥,及時糾正各器官功能的失調,對預防MOF發生,減少重型腦出血患者的死亡極為重要。
[1] 王芳元,徐新獻,李志遠.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與臨床.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8-60.
136500吉林省梨樹縣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