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干預
吳敏
目的 探討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原因及護理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06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 36例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其原因及護理預防措施。結果 36例發生低血糖患者經積極對癥治療護理后,血糖控制良好,生命體征平穩。結論 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與胰島素使用不當、藥物因素、飲食因素、運動不當等有關;合理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避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發生。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護理干預
低血糖反應是藥物治療中的并發癥之一,不僅可以加重糖尿病病情,嚴重者可導致心、腦血管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甚至造成死亡。本文回顧性分析低血糖的原因,探討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以避免再次發生低血糖反應,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 1月至 2008年l2月診治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靜脈葡萄糖濃度低于 2.8 mmol/L[1])的糖尿病患者 36例,男 21例,女 l5例;年齡 45~82歲,平均(69.6±9.4)歲;病程4~28年,平均(8.2±2.4)年。單用胰島素治療 15例,單用磺脲類 6例,單用雙胍類 4例,中藥合成降糖藥5例,聯合用藥者32例。血糖0.7~2.8mmoR,平均(2.0±0.5)mmol/L。
1.2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以心悸、出汗、饑餓等交感神經興奮為首發表現者 15例;以嗜睡、煩躁、抽搐、偏癱、意識障礙等精神經癥狀為首發癥狀者 11例;另外 10例發病時癥狀不明顯。存在誘因的 27例,其中未按時進食者 12例、呼吸道感染5例、腹瀉 4例、誤服過量降糖藥 4例、運動過度 2例,原因不明 9例。
1.2 處理方法及結果 在出現低血糖癥狀時立即靜脈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 40~100ml,補糖總量以 150~200 g/d為宜。對昏迷者處理后即使意識完全恢復,仍需嚴密繼續觀察數小時或數天。36例發生低血糖患者經積極對癥治療護理后,血糖控制良好,生命體征平穩。
2.1 藥物護理 醫護人員應向患者和家屬講解降糖藥物的種類、劑量、服用方法及不良反應,了解藥物的毒副作用,盡量使用無腎毒性或腎毒性小的藥物。老年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重復使用比較強的降糖藥物。餐前服用的藥物,30m in后一定要進食:餐中嚼服的藥物及時送到患者手中;餐前的降糖藥物不能拖到睡前服。使用胰島素注射需特別注意:注射要準時,劑量要準確,并應注射于非運動部位,以免胰島素吸收過快而產生低血糖。血糖接近或恢復正常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調整劑量。老年糖尿病患者除服用降糖藥以外。有些還服用降壓藥、降脂藥等多種藥物,
2.2 宣教護理 要反復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早期低血糖的警戒癥狀,如面色蒼白、疲乏、出汗、胸悶、心悸、頭暈、四肢顫抖及饑餓感等,以及低血糖發生時的急救措施,如進食水果糖、餅干等,直至患者及家屬能夠復述。身邊備甜食以便出現低血糖癥狀時可隨時服用。根據老年糖尿病的特點,應適當放寬血糖控制標準。臨床上凡遇到有神志改變或腦功能障礙的老年人應常規快速檢測血糖,警惕低血糖腦病。
2.3 飲食護理 飲食量和用藥量要保持平衡,飲食治療在糖尿病治療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應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制訂嚴格的、科學的飲食方案。在患者藥物治療期間,要注意按時進食,并根據患者并發癥的不同,制訂不同種類的飲食;夜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睡前加餐;在用降糖藥期間忌酒。
2.4 運動護理 運動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體重,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運動還可以改善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根據患者年齡,病情及并發癥制訂一個長期、有規律的運動方案,運動應安排在餐后 1h進行。運動量要適宜,避免劇烈運動,以運動后不感到疲勞為宜;有感染、嚴重心、腦、視網膜病變及高血壓病者不宜運動。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17.
272100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