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鍵
(南京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消費者寄存與經營者形成之法律關系
金鍵
(南京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消費者使用超市的自助寄存柜存物時,與超市形成何種法律關系?如果消費者存入自助寄存柜內的物品丟失,超市是否承擔賠償責任?超市的注意義務之必要性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寄存;借用合同;保管合同;保護限度
超市之“自助寄存柜”引起了經營者與消費者之爭,其間到底是何種法律關系?保管合同和借用合同關系在交付方向、交付對象方面大相徑庭。假如構成保管關系,應是顧客向超市交付所帶物品,由該超市占有并保管;如構成借用關系,則應是由超市向顧客交付借用物即自助寄存柜,由顧客占有、控制和使用自助寄存柜。
保管合同的法律特征有:
1.保管合同是實踐合同。保管合同的成立,不僅須有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且須有寄托人將貨物交付于保管人的行為,此為合同成立要件[1]。
2.保管合同原則上是無償合同、雙務合同、不要式合同?!盀榧耐兄闪?,不以寄托人負擔給予報酬之義務為要件,故以無償契約為原則。于對待給付中可認為含有寄托報酬者,亦可認為有償,戲院對于觀客之衣帽等物為保管,商人為顧客保管,其報酬存于其與顧客交易之利潤。”[2]
3.保管合同的標的是保管行為。保管合同訂立的直接目的是由保管人保管物品,而非以保管人獲得保管物品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為目的。保管合同標的是保管人的保管行為,即保管人為保管物品而提供的勞務[3]。
4.保管合同轉移保管物的占有。保管合同為實踐合同,以標的物移交給保管人為成立要件,保管合同不是以保管人或物品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為目的。因物品為保管人保管,保管人得取得占有。不移轉標的物的占有,保管人無法履行保管義務[4]。
5.保管物的范圍廣泛性。假設保管合同關系成立,保管人對保管物的保管應盡相當的注意。《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倍碛杏^點認為,“無償受寄人對于自己財產通常所用注意之程度,較之善良管理人之注意更為精細,受寄人亦以已為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己足。商人于其營業范圍內受寄托時,雖未受報酬,須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如商人為其顧客承受保管,則不能認為無償。百貨店或戲院為客人保管衣物,蓋其報酬存于與顧客交易之利得也。”[5]
超市無法對消費者的物品進行控制占有,不符合保管合同保管物轉移占有的特征。一方面,自助寄存柜與傳統的人工寄存有本質上的不同。人工寄包中,超市工作人員盡管不一定知曉寄存物品具體情況,但是至少知道寄存與否;而自助寄存柜完全是自動的,超市工作人員對寄存與否并不知曉,對寄存了何物品更是不知情,因此無法實現控制占有。另一方面,超市無法對自助寄存柜內所存放的物品進行直接管理,不能為了管理方便將該物品隨意移至另一箱柜或其他地方,未有特定事由及未經特別程序,超市無權打開存放有物品的箱柜。消費者控制自助寄存柜,從而實現對借用物的占有。消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時激活自助寄存柜,并存放入體積適中、不限件數的物品,而且可以在不通知超市的情況下隨時隨意取走存放物品。超市已經把“只愿意將自助寄存柜提供消費者使用,不愿對柜內寄存之物品承擔保管責任的意思明白表示給消費者?!彪p方沒有達成保管合同的意思表示。消費者的物品并未轉移給超市占有,超市也沒有收到消費者所交付的物品,不存在保管合同成立的必備要件——保管物轉移占有的事實。因此,雙方就使用自助寄存柜形成的不是保管合同關系,而是借用合同關系。
在締約過程中,顧客硬幣投入是要約,吐出密碼條是承諾,交付密碼條是表明超市將借用關系的標的物即自助寄存柜交付給顧客?!氨9苤^將寄托物置于自己之持有內,加以保護,而維持其原狀。關于銀行之安全保管契約或保險箱租用契約,即供給銀行內之保險箱或金庫之一部,容許存置有價證券或其他貴重物品之契約,其性質為租賃抑為寄托,甚有爭論。其僅供物之擱置空位,惟就其開閉為協力者,應解釋為租賃。通常露封保管為寄托。保管箱放置物品為租賃。”[6]自助寄存柜不比銀行保險柜,所置之物顯然不為“露封”,開關只需要消費者自己為之,不需“協力”,故不宜認定為保管合同關系。既不為保管合同關系,應為借用合同關系。
借用合同,指出借人將物品無償交付給借用人使用,借用人于使用后應將原物返還給出借人的合同?!敖栌煤贤赞D移借用物的使用權為目的,為無償合同、實踐性合同、單務合同和不要式合同,借用合同的標的物只能是特定的非消耗物。”[7]我國《合同法》中未規定借用合同,但這并非說明我國法律上不承認借用合同。借用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相互提供幫助的重要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經營者在本案中,將借用關系中的借用物稱之為“自助寄存柜”,從而產生誤解。我國在司法實踐中已形成了一套規則,即合同名稱與內容不符時,要依合同內容確定合同性質。合同內容的確定,需要法官在具體案例中分析雙方當事人的外在行為特征,并根據合同所使用的詞句、目的、交易習慣以及公平、誠信原則綜合予以判斷。
我國《合同法》上對借用合同并無具體規定,無法直接援引相關條文。一般認為,法律規范作為抽象思維的產物,不可能盡善盡美,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立法者有時會因疏忽或未能預見而對某些事項未予規定,或者是為了追求立法技術簡練,有意對某些事項不作規定。假如由此產生法律漏洞,法官不應當拒絕裁判,而是應當采取不同方法將漏洞填補?!逗贤ā返谖鍡l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钡诹鶙l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狈ü僭陬愅七m用時并非隨意為之,其所援引的規范必須與系爭事項最相類似。與借用合同最相類似應是租賃合同,兩者均涉及到標的物的交付,交付的目的均為使用,而且一般出租方、出借方應保證標的物符合約定用途,兩者主要的不同在于租賃屬于有償契約,借用權限于無償使用。自助寄存柜服務引發的新型借用關系適用合同法關于租賃合同之相關規定。此為法律推定而為之,法律之未規定者,可以參照最近似或類似之規定,于其性質、目的、方式等維度展開探討。
假定保管合同關系成立,保管合同中妥善保管被保管物的義務涉及妥善保管的注意程度,保管合同是無償合同時,保管人的妥善程度應當與保管自己之物的妥善程度相當。在有償的場合,保管人應盡善良保管人的保管注意義務,對一切抽象輕過失負賠償責任[8]。對于商業場所的保管,營業所得利潤已包含了替客人保存物品,應由顧客支付的費用,因此保存實質上是有償的。從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角度看,應當加重保管人的注意程度。商業場所對顧客寄存的物品,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負抽象過失之責[9]。
保管人對保管物的損毀、丟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條件為:(1)保管人具有保管不善的行為;(2)保管物發生了損毀、丟失的事實;(3)保管人保管不善的行為與保管物損毀、丟失的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4)保管人主觀上有過錯。無償保管中,保管人主觀上須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第三人的過失所致,由保管人向寄存人賠償損失,然后向第三人追償[10]。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有瑕疵或按照保管物的性質需要采取特殊保管措施的,寄存人應當將有關情況告知保管人,由于寄存人的未告知致使保管物受損失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合同法特別規定對于貴重物品,寄存人有事先聲明的義務。
某些特定經營場所從事商業行為時應盡的是“場所主人之責任”,“場所主人之責任”是指在某些特殊場所,提供特定服務的經營者對服務對象在接受服務過程中所攜帶物品承擔的特定義務?!奥玫昊蚱渌怨┛腿俗∷逓槟康闹魅?,對于客人所攜帶物品之損毀、喪失,應負責任。飲食店、浴室之主人,對于客人所攜帶通常物品之損毀、喪失,負其責任?!保?1]場所主人之責任屬法定義務,不允許場所經營者以單方行為免除或限制,一旦具備法定要件時,當事人一方即須承擔[12]。場所主人之責任并非適用于所有經營場所,只有特定場所環境下服務對象所攜帶的物品,場所經營人才負保管責任。目前,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將“場所”限定于提供住宿的旅店。《臺灣民法典》第六百零七條將“飲食店、浴堂”規定為“場所”,但此類場所責任較輕,僅對客人所帶的“通常”物品負責。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法律在規定場所主人責任時,考慮到了利益的平衡。旅店、浴池等場所人員眾多,流動性大,物品極易散失,如不苛以場所經營人較重的義務,不足以保護消費者的財產安全,但各國立法并不將這種責任擴大到所有對公眾服務的場所,而且在規定場所責任時對貴重物品要求顧客申報。
當然,有學者亦認為:“主人責任,并非基于寄托關系而生,蓋此并不以有保管之約定為必要,而通常客人攜帶之物,仍在其處分之下也。亦非基于主人之擔保承受,蓋此與主人之意思無關也。”浴堂中洗浴者不可能攜帶隨身物品進入洗浴池,旅店旅客也不可能在外出時把所有物品帶在身上,且旅店管理人員在許多情況下(如清掃房間) 可以隨意打開旅客房間。在這種情形下,才要求這些場所負起保管責任。在超市中,顧客不存在不易保管之問題。綜上,場所主人義務對超市而言未免過于嚴苛。目前不宜將這種責任擴大到超市經營者。
“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币箢櫩痛姘?,超市的直接目的是防盜(意即把存包當成其防賊的一種手段),所以像“遺失概不負責”、“后果自負”等等“注意事項”屢見不鮮。顧客存包也絕非出于自愿,面對商業霸權,我們只能選擇存,否則甚至連超市的門都進不得。此種條款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的損害以及自愿原則的浸染已毋庸置疑,剝奪了消費者的正當權利和選擇的余地,以經營者在交易活動中所處的地位、資金和信息等方面的絕對強勢壓迫正當公平合理的交易秩序,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合理存續狀態及積極運轉,應以補正。
消費者依法享有保障安全權、知悉真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依法結社權、接受教育權、獲得尊重權、監督批評權。其中,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經營者的具體義務中,包括了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權。消費者的人身權是其基本人權,消費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13]。在歐美國家的超市,出于人格的尊重,顧客無須寄包。而中國的超市普遍實行寄包制度,其目的不是為了便利消費者購物和便利超市的管理。超市強制存包的潛在含義卻是認為每個帶包的顧客都有偷竊其商品的重大嫌疑,其出發點是為了自身財產安全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財產安全。這顯然嚴重踐踏了消費者的人格尊嚴,而且強制存包現象到處存在,使消費者喪失了選擇其他商家的權利。
但是處處有寄包,處處有侵權的局面的打破若僅依靠超市承擔風險來解決是遠遠不夠的。且僅靠經營者單方面承擔風險有違公平原則。在許多情況下自助寄存柜內物品丟失系消費者不當使用或密碼遺失、泄露所致,讓超市承擔這些風險有失公平。此外,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在自助寄存柜服務中,不排除有惡意的顧客在取包后再虛構丟失物品的事實并請求超市賠償。相應地,消費者將會合理地使用自助寄存柜,對貴重物品選擇人工寄存,使超市本應負擔的巨大風險分散至眾多的消費者身上,最終通過每個消費者的謹慎與注意將這種風險消滅于無形之中。超市作為經營者,對避免糾紛亦有可為之處,比如可以設立自助寄存柜與特殊物品寄存(需申明和查驗)兩種制度,真正體現超市購物的便民性特征。避免因合同內容與名稱不符而涉及法律漏洞不得救濟。超市應將自助寄存柜名稱予以更改,避免顧客誤解為超市提供保管服務而麻痹大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超市也可以考慮完善寄存區的電視監視系統,這樣也可以為糾紛的解決提供必要的證據。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服務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為經營者設定安全保障義務、為消費者規定安全權是完全正當的。而將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無限擴大是不符合利益平衡的,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應限制在一定范圍內。我們認為,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程度應與其能力相適應,此種能力并不是每個具體經營者的實際能力,而是基于各個行業、各種類型經營者整體與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實際情況而確定的平均能力[14]。有學者對經營者場所安全責任的合理邊界問題進行了考察,認為其責任范圍包括時間、空間、對象三方面,安全責任隨著服務延伸而擴展;經營者承擔的場所安全責任應當以防范設施有效、警示明確、管理謹慎周到、制止侵害果敢、實施救助及時、保全證據妥善作為合理邊界。在理論上場所安全責任是合同責任與侵權責任交叉存在的責任類型;從設定經營者場所安全責任的本意出發,應采用過錯責任原則;由于經營者直接責任造成消費者人身財產受損的,除了有證據證明消費者同時有過錯的以外,經營者應當承擔全面賠償的責任[15]。
“應當根據與安全保障義務人所從事的營業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相適應的安全保障義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結合案件具體情況予以認定。”[16]其基本標準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或者特定的操作規程的要求,同類社會活動或者一個誠信善良的從業者應當達到的通常程度,經營者對損害行為的預見性可有大小。學界所傾向之理論亦為:由侵權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在其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此法甚可。
筆者認為,消費者進入超市等商業場所消費時的寄存包行為和經營者間形成的是借用合同關系,對于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經營者應予以保護,其保護限度可按照“安全保障義務人所從事的營業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相適應的安全保障義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結合案件具體情況”予以認定。對于消費時產生人身、財產損害的賠償問題可以參照租賃合同關系中有關規定。有學者認為,建立經營場所的公眾責任保險制度,即由經營者向保險公司投保經營場所的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險,特別是針對第三人侵權且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均無過錯、加害人無法確認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由保險公司按照約定的數額進行賠償,以使受害人得到相應的賠償與救濟。此法對于解決受害人救濟問題來說是一項重要的舉措,筆者認為應以推廣?!?/p>
[1]楊立新.合同法的執行與應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75.
[2][5][6][11]史尚寬.債法各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房紹坤,郭明瑞.合同法要義與案例析解(分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491.
[4]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86.
[7][13]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6,253.
[8]龍翼飛.新編合同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97.
[9]江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13.
[10]余延滿.合同法原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672-673.
[12]郭明瑞,王軼.合同法新論·分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345.
[14]李友根.法律獎勵論[J].法學研究,1995,(4).
[15]湯嘯天.經營者場所安全責任的合理邊界[J].法律科學,2004,(3).
[16]黃松友.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使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16.
DF41
A
1009-6566(2011)06-0067-04
2011-10-27
金 ?。?984—),男,江蘇常熟人,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