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向前 (鄭州師范學院圖書館 河南 鄭州 450044)
本文所說的文獻寄存,不同于吳慰慈先生提出的“一般意義上的文獻寄存是指在辦理交接手續后,圖書館將館藏中符合剔除條件的文獻寄存到指定承擔接收這些文獻的圖書館的一項工作”[1]。本文所指的文獻寄存,是指館外個人或組織將本人或本組織的文獻資料寄存到圖書館的一項工作。它不同于文獻捐贈,如何接收、管理這些文獻,能不能加以利用且如何利用,都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
圖書館為什么不被人們關注?有人認為是由于互聯網的沖擊。那么,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圖書館為什么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呢?更主要、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圖書館的服務不主動、不積極。這不能將責任完全歸咎于圖書館人,因為傳統的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一直在延續。圖書館不被領導重視,正常建設經費不能保證,則人員素質得不到提高。然而,發動社會上的個人和組織進行文獻寄存在客觀上擴大了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使民眾能更加細致真實地了解圖書館、了解圖書館員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引起公眾對圖書館的關注。
個人或組織把閑置的文獻拿出來匯集到圖書館,通過交流使閑置文獻得到更廣泛的充分利用。大家互通有無的不僅是文獻,還包括寄存人的讀書心得、思想和閱歷,這些都會成為文化傳播的新內容。
通過文獻寄存工作,圖書館把服務空間延伸到了館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擴寬了服務空間。走出圖書館,館員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和更高的工作熱情服務公眾,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因待遇低、不被重視而帶來的低落情緒和保守消極的形象,有利于館員服務態度的轉變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社會上的組織和個人擁有很多圖書館沒有的珍貴文獻資料,其中包括一些絕版文獻,這對圖書館館藏是有益的補充。在經過寄存者許可的前提下,圖書館可以復制有價值的寄存文獻,進行編目典藏,補充自己的館藏。這樣一來,圖書館就能大大豐富可利用的文獻資源。
開展文獻寄存工作得到的絕不僅僅是文獻資料,更主要的是公眾的參與。文獻寄存者通過文獻寄存和交流了解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為圖書館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同時,圖書館員對文獻寄存者也有著特殊的情感,更容易虛心接受這些建議和意見。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圖書館接受寄存者的合理建議,促進圖書館員工作水平提高;寄存者建議被采納,會使其有更高的熱情關注和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并提出更多意見促進圖書館員提高工作水平。
單純寄存型模式一般只適合于有特殊價值和私密性較強的文獻。采用這種模式的圖書館發揮了檔案館或保管箱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密責任,這種寄存方式應該收費。單純寄存型模式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圖書館有沒有單純保管個人或組織文獻的權責?圖書館不是物品寄存處,而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這種服務于個人或組織的單純文獻寄存的可行性有多大?二是圖書館有沒有收費的資格?作為獨立法人的公共圖書館尚有操作的可能性,但對高校圖書館而言,收費問題是敏感問題、涉及法紀的問題。三是圖書館是否負有保密的責任?圖書館不是保密局,沒有相關法律和制度約束,也沒有保密經驗和足夠的保密設施等,保密重任單靠責任心是無法完成的。
可利用寄存型包括兩個模式。第1種是僅供圖書館利用的寄存模式。有的寄存者比較愛惜自己的文獻資料,擔心丟失、被弄臟或破損,所以不想擴大利用范圍,在了解圖書館文獻管理的安全性后,寄存者同意圖書館復制文獻并將復制本作為圖書館的文獻樣本。第2種是可供公眾利用的寄存模式。有的寄存者寄存文獻的主要意圖是讓自己的文獻發揮更大的效用,這是圖書館發動文獻寄存的目標,是最理想的寄存模式。從生態效能和社會公益角度分析,文獻不能只藏不用或很有限地使用,而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這也是文獻寄存工作的初衷。
圖書銀行是館藏資源不足的社區圖書館進行的有益嘗試。例如,1998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圖書館和哈爾濱市汽車圖書館共同建立了一座“圖書銀行”,他們把擁有閑置圖書的居民視為“儲戶”,以有息保存的方式吸引他們把閑置的圖書存進來,由圖書館估價,“儲戶”按銀行利率獲得利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取回他們的存書。這種方式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儲戶”也得到了一定的經濟利益,雙方互惠互利[2]。又如,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城東街道以社區圖書室為依托,開辦了圖書銀行,由每戶居民自愿存入圖書,建立“圖書存款”,居民可根據“存款量”從現存圖書中任意挑選圖書閱讀,采用“存一閱三”的“書籍存貸”服務模式[3]。再如,常州李先生的個人圖書館開辦圖書銀行業務,其內容是號召社區居民將家里多余的圖書寄存,圖書銀行根據圖書標價的10%支付利息,同時圖書對外出租,所得租金的50%歸會員所有[4]。這將是社區圖書館發展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業主圖書的寄存和出租,能夠提高圖書擁有量和周轉次數[4]。
如何管理和利用寄存文獻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兩種模式可以嘗試:一是圖書館中介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寄存文獻不納入館藏體系,只在各個寄存人和寄存組織中間流通,圖書館充當中介角色,作為中間人、保證人,登記、接受寄存文獻,并借給其他寄存人。圖書館還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寄存人交流閱讀心得,為寄存工作提出改進建議和意見。二是公眾利用模式。圖書館采用這種模式將寄存文獻納入館藏體系,在約定的寄存期限內將寄存文獻作為館藏資源的一部分面向所有讀者提供正常的借閱服務,這是效果最好的管理和利用模式。
(1)費用問題 寄存文獻是否需要付費,誰付給誰費用?筆者認為,單純寄存文獻的模式應當仿照物品寄存(如人才交流中心人事檔案寄存)的方法,按所占空間和寄存期限,由寄存者向圖書館繳納保管費用[5];對于僅供圖書館利用的寄存模式和可供公眾利用的寄存模式,圖書館可以向寄存人支付一定的使用費或者將使用費與保管費相抵,部分珍貴文獻也可以由其他利用者繳納少量使用費。
(2)寄存人的借閱權問題 這與上面提到的費用問題相關,是圖書館和寄存人可采用的變通方案。寄存人寄存文獻供大家利用,圖書館可以賦予寄存人特殊讀者的身份,給予一定的文獻借閱權利(如免費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權利),這樣就免除了討論費用的尷尬。
(3)寄存期限問題 對于空間充裕、文獻購置經費緊張的圖書館,文獻的寄存期限越長越好,這樣可以適當彌補館藏資源的不足。但對館藏資源豐富而館藏空間緊張的圖書館來說,寄存期限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要根據情況設定,寄存期限可以與寄存人的借閱期限掛鉤。
(4)寄存文獻的安全問題 如圖書館的普通館藏資源一樣,寄存文獻也存在著老化、破損甚至丟失問題,即使圖書館盡了保管義務,此類現象也在所難免。發生這些情況該如何處理,需要雙方商議解決。
以上提到的問題并非全部,還包括適合圖書館寄存的文獻范圍、寄存文獻的版權和運輸費用、特殊讀者證的權限等問題。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份詳細的文獻寄存協議,依據《合同法》、參照相關行業做法制定科學條款,明確寄存人、保管人和利用人的權利和義務。圖書館應通過制訂制度規范使實踐操作有章可循,避免產生誤會和糾紛。
文獻寄存是一項有益社會的公益性工作,有利于文化傳播和交流,進而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政府應該積極支持和扶持,如給予寄存有重大影響文獻的寄存者和文獻寄存工作開展優秀的圖書館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文獻寄存工作還處在實踐探索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經受挫折,但無論怎樣都是圖書館業務的有益拓展和延伸,應該長期堅持下去。
[1] 吳慰慈. 文獻寄存制度[EB/OL].[2010-07-18]. http://203.68.243.199/cpedia/Content.asp?ID=990.
[2]張幼平. 哈市出現首家圖書銀行[EB/OL].(1998-08-12)[2010-07-20].http://www.gmw.cn/01ds/1998-08/12/GB/211^DS115.htm.
[3]王 冰, 鄭 震“.圖書銀行”聯動你我他[EB/OL].(2010-05-04)[2010-07-22].http://www.boshan.gov.cn/bs/xw/zjdt/n13294.html.
[4]收購圖書 寄存圖書銀行[EB/OL]. (2009-02-19)[2010-07-22].http://zj.cz001.com.cn/detail.php?infoid=72747.
[5]山東省檔案館. 山東省檔案館檔案寄存管理辦法[EB/OL]. (2005-09-05)[2010-07-22].http://dag.lcu.edu.cn/uploadfile/20059521 632326.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