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彬,郭 杰,顧巖峰
(河北大學護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以和諧社會的標準創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李京彬,郭 杰,顧巖峰
(河北大學護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富有時代意義的新課題,也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融入和諧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從各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應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自身規律,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顯現其旺盛的生命力,充分發揮其生命線的作用。
和諧校園文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倡導公平、正義、寬容的理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1]。堅持學生的自我教育與目標激勵相結合,調動起他們學習、科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其自身的人生價值。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強化網絡文化建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性格品質。貼近學生實際,堅持以學生為本,實事求是地分析大學生產生思想問題的原因和實際需求,注重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2]。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既充滿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會,和諧優雅的社會環境能起到陶冶、規范社會成員的作用。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育人功能。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是高尚的精神、優秀的人格品質和創新精神的復合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內容、新特點,依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上、方式上不斷創新,集中體現社會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以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綜合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發展的需要[3]。
(2)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應大力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實施“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工程”,不斷整合教育資源,開好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3)豐富學生社團,為大學生自我教育創造條件。以學生自愿參加的各類社團為依托,通過舉辦藝術節、學術研討、知識講座、讀書活動、演講、影視評論、業余黨校等形式,輔之以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勤工儉學等各種實踐活動,讓思想內涵豐富、有質量、有品味的文化走進學生生活,使他們在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上,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化對自身潛能的認識和發揮,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錘煉成為對社會、對黨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網絡拓寬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何利用網絡技術,創造更為新穎的、有效的、適應現代青年信息交流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緊迫課題。網絡時代,學生知識來源網絡化、多樣化。新型的師生關系必須借助網絡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通過網上對話、QQ聊天等功能,開拓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渠道。教師與學生互為好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師生互動。學校通過網絡可以迅速、方便、全面地了解學生心理,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與動態[4]。
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充分利用網絡,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開設網上論壇,通過網絡引導大學生就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自由討論。由于網絡的隱蔽性、交談的平等性,大學生在網絡中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心扉。使用多媒體技術,向受訪者展示包括問卷、圖表、樣品在內的多種測試工具,不易引起受眾的逆反心理。通過電子信箱開展專項調研工作,可以使我們及時準確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由此可見,網絡使我們了解到更為真實的大學生思想動態,從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價值,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2]。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以人為本”也是和諧社會所推崇的理念和認識,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標準之一。
(2)按照和諧社會的標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能只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靶子”,一味地強調嚴格的管理。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思想,以引導為主,以滿足學生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建立并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機制,做到學校教育和學生的自我教育相結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樂于接受的和諧教育。
(1)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全社會公民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和諧社會賴以存在的心理基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是他們形成良好思想政治品質的基礎。大學生能否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迎接各種挑戰,用冷靜、現實的態度去看待學校里和社會上存在的種種的不和諧因素、不公平現象,都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考驗著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學生所傳遞的教育內容以及看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是非觀念[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意義至關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從構建和諧社會、培育大學生成才報國思想和實踐的高度,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組織設計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2)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重點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與此同時,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專門機構,利用心理測試與咨詢等現代心理科學技術,為大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思想服務,想方設法地減輕他們就業、學習、經濟方面的心理壓力,錘煉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鼓勵、引導他們發揮長處,合理競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可以使他們在一種和諧愉快的狀態下接受教育,積極地進行學習和生活,也會使他們在畢業后以良好的心態融入社會生活,為建設和諧社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推進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
(1)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刻涵義中,一條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是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雖然在一般意義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但是,學生思想問題的產生與他們的實際生存情況是緊密相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也是在對學生進行間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問題解決了,必然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5]。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要切實為學生解決實際存在的困難。困難解決了,學生的心理負擔減輕了,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繼續學習。
(2)在大學生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貧困生問題。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約占10%~20%,特別困難的學生約占5%~10%。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貧困生的數量還會增加,問題和矛盾也日益突出,已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為解決貧困生問題,各高校都采取了相關措施,如減免學雜費、助學貸款、建立高等教育備用保險金制度、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等。但是,畢竟學校不是盈利組織,也不是慈善機構,對貧困生的資助已經成為高校的一項財政負擔。高校要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助來解決貧困生問題,如:利用各種社會關系,加強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系,增強社會影響力,獲得贊助。
(3)幫助學生解決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反映到大學生這里,主要就是由就業壓力導致的心理壓力過大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和心理壓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這一方面,高校可以著眼于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來開展工作。從長遠來看,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從根本上調整學科結構和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方法,對低年級學生就開始進行職業生涯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新能力;從實效性上說,主要針對畢業生開展職業選擇、人際交往能力、應聘技巧、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加強職前培訓等以提高基礎性能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對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6]。“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社會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發展大業的重要問題,全社會各領域、各階層都要積極參與,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1]葛艷霞,蔡振霄.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J].青年科學,2010,5:152.
[2]杜俊杰.以生為本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J].科學咨詢,2008,5:40.
[3]王青山,于亞君.高校加強對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和培養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8,6:20~22.
[4]喬虹,賈琳.網絡人際交往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2:13.
[5]覃曉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創新的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4:30~31.
[6]龔紅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8,1:34.
G640 獻標識碼:A
1671-1246(2011)02-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