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銘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泉州 362000)
2010年6月29日至7月9日,我校3 位教師參加了福建省外事辦公室組團赴德國萊法州進行為期2周的學習交流活動。重點考察德國萊法州的職業教育,主要參觀了企業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雙元制教育職業院校、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等,并在萊法州教師進修學院學習培訓,與德國同行進行了友好交流。總體感受是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增進了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了解,在教育理念和實踐上收獲頗多,受益匪淺。現筆者將在德國期間的學習收獲與大家共享。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于中歐,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人口8200萬。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地區3級,共有16個州。德國工業高度發達,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2009年國民總收入34847 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42560 美元。德國是歐盟成員國、歐元區成員國、申根協議國。
德國萊法州位于德國西部,西臨比利時、盧森堡,南與法國接壤,下設3個行政專區,管轄12個市24個縣,面積19846 平方公里,人口400萬,首府美因茲市。德國萊法州與我國福建省于1989年締結為友好省州關系,福建省泉州市、寧德市分別與萊法州諾伊斯塔特市、施佩爾市締結為友好城市,廈門大學與特里爾大學結為友好大學。近年來,福建省與德國萊法州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環保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取得了可喜成果。
德國職業教育堪稱“歐洲師表”,在世界享有盛譽,有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嚴格的師資培訓制度,配套的職業教育法規。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其經驗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意義深遠。
雙元制教育指受教育者(培訓對象)在職業學校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基礎技術理論,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兩者結合從而完成職業教育任務。學校培訓占1/3 時間,企業培訓占2/3 時間。雙元制教育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能性,以職業而不是以專業為導向,以能力而不是以知識為導向,以學生而不是以學校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德國人重視職業、崇尚勞動技能、務實創新。技術工人和能工巧匠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德國職業教育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深受學生歡迎。雙元制職業教育方案根據手工業條例法律規定,有超過340 多種行業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合同由企業和學徒簽訂,是特殊的工作合同,學徒可獲得每月600 歐元的補貼,培訓時間為2~3.5年。學習時間分配是每周3~4天在企業接受實踐培訓,1~2天在職業院校學習理論知識。
德國小學學制4年,中學分為文理中學(9年)、實科中學(6年)、職業預科(5年)、綜合中學(6年)等類別。中學畢業后由個人決定是否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學生自行聯系就業企業,在試用1~2月之后,與企業簽訂合同,按企業要求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學習期滿后參加執業資格考試,獲得相應執業資格畢業證書(徒工滿師證),即成為合格的專業技工。在職期間,參加技師繼續教育和培訓,完成大師傅課程(脫產學習或者在職學習600~1200 課時),獲得大師傅證書,之后可以選擇成為企業經理人、自主創業或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深造等成長之路。
德國職業學校不設學生管理機構和班主任,小班教學(每班10~20人),學生不住校。對學生的管理以教育為主,依靠心理輔導、社工幫教等手段,沒有行政處罰。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可以滿足學習者接受多形式、多層次職業教育的需求。如何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提高畢業生創業、就業能力,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優化職業院校資源,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加強農村和農業職業教育;如何推進職業教育結構布局調整,加強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如何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校企合作,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如何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推進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貫通,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等,任重而道遠。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先進經驗,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對推進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具有實際價值。
德國萊法州有1700 多所各類學校,近4萬名教師,2009年參加培訓的教師有3.3萬名。職業教育教師每年需參加5天的繼續教育培訓。萊法州教師實行公務員待遇,每月3~4 千歐元,每周上25 節課,每年有10周假期。男女教師均年滿65歲退休。教師都能安居樂業,具有敬業精神。
德國人口老齡化嚴重,平均每戶1.4個小孩,小學生人數越來越少,一些地方頻頻關閉小學。教師工資由州政府負責,教學樓等設施由地方投資興建。職業教育教學大綱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全國統一適用。德國職業教育實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具有優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要求職業教育文化課教師必須具有本科學歷,且接受過一定的專業技能訓練;實訓課教師必須是掌握一定理論的技術專家。德國有嚴格的師資培訓制度,職業教育本科教師每年必須接受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方面和教育教學能力方面的培訓,從而保證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與培養,職業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特別是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依托行業企業,建設一批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逐步形成教師理論研修與企業實踐并重,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并舉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積極推動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對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意義十分重大。
德國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除了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能力外,還注重學生個人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職業能力培養。專業能力要求學生必須了解現代設備、系統,具有一定實踐經驗,能解決實際問題,在全面了解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獨立、負責任地按顧客要求完成工作任務。個人能力要求學生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有獨到見解,有自信和創新精神。方法能力要求學生深思熟慮,有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工作技巧。社會能力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性、責任感、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解決沖突能力、領導能力及知道不同場合的舉止與行為方式。個人獨特能力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勇于承擔責任,具有較強判斷能力和獨立決策能力。
在能力范圍中,專業能力、社會能力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方法能力、個人能力隨時間變化而不斷穩固。德國企業要求技術工人誠信、創新,團隊工作能力強;善于學習,并能卓有成效地學習;有毅力,工作熱情高,任勞任怨;在工作中精神集中、勤奮,以顧客為導向地工作。這些要求成為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的教育任務。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學生不應只具有專業能力,還必須具有跨行業發展的能力;學生不應只學一種技能,還必須具備跨工種的就業能力。教育方法是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同時為其創造盡量多的實踐機會。
我國漢朝文學家劉向曾說:“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說苑·政理22》)。德國職業教育強調學生腦、手、心結合,是完整的培訓過程。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實踐和全面學習的觀點都是相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德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不以獲得學歷為目標,而是培養技術熟練的工人。除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外,學生綜合能力也成為職業培訓中的關鍵技能,成為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成為校企合作(雙元制教育)共同的教育基礎要素。
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正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堅持德育為先,注重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學習借鑒德國職業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經濟發展、企業技術進步、滿足社會需求等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