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遠新,曹 戈,張 飛,智康康,黃世海,史曉龍,徐國強
(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調查
萬遠新,曹 戈,張 飛,智康康,黃世海,史曉龍,徐國強
(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大學生;理想信念;調查
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構建的一個綜合性概念。理想通常指一種關于未來奮斗目標的想象,而信念則指人內心確信和秉持的觀念[1]。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目的的體現,是人生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會影響人一生的道路。為此,我們于2010年6月對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3所高校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便客觀分析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及其根源所在。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900份,收回有效問卷741份,有效回收率為82.3%。采取隨機抽樣方式選取調查對象,涵蓋非畢業班3個年級本科生。其中理科生和工科生各273人,均占36.8%;文科生195人,占26.3%。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生活理想、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社會政治判斷和信仰等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理想信念總體情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1 理想現狀與方向
大學生對自己理想現狀的描述中,51.8%的大學生認為已經實現了以前的理想;40.5%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實現以前的理想;而在上述大學生中,竟有27.9%的還沒有重新確定理想或現在很迷茫;另外,還有7.7%的大學生選擇不談理想,得過且過。由此可見,35.6%的大學生還處于迷茫狀態,理想不明確,或不想設計自己的未來。
關于理想的前進方向,只有15.0%的大學生選擇了追求真理,在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中創造自己有價值的人生,達到把個人利益與黨和國家利益、與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要求相統一的要求;而57.9%的大學生則選擇了有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做一個平凡、正直的人;還有4.0%的大學生選擇了隨遇而安,沒什么理想;另外,還有23.1%的大學生選擇了尋找和把握一切機會并不惜一切代價開創一番事業,但是奮斗手段選擇不惜一切代價,這實際上是一種極端個人主義傾向。若按照他們的理想設計,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出現沖突時,他們很可能會不顧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
1.2 理想的來源與付出
在回答是什么塑造了自己現在的理想時,僅有6.5%的大學生認為是受到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導,其比例甚至低于偶像的影響(7.7%);而比例最高的3項分別為:生活環境和經歷(52.2%)、父母的教導(46.6%)和書本的熏陶(42.1%)。由此可見,大學生理想的形成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作為學校思想教育主力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對大學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教師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但是絕大多數教師只做到了“授業”,沒有真正做到“傳道”和“解惑”(即育人目的)。單純的知識講授不等于育人,只有將知識轉化為大學生內在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并滲透到其日常生活和行為中,才是完整的育人過程。在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認真反思和總結。
理想的實現需要付出,否則理想就難以實現。調查顯示,大學生課外花費時間最多的3項分別是:學習(50.2%),讀書、讀報、瀏覽時事等(35.6%)和睡覺(32.8%);除此之外,上網娛樂所占比例高達23.9%。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實現理想的動力不足,意志力不強。
1.3 理想的障礙與迷茫
實現理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調查顯示,72.5%的大學生將障礙歸結為主觀因素,即能力和信心不足,其中50.2%的大學生認為實現理想的最大障礙在于個人能力不足。一方面,說明大學生能理性認識實現理想的障礙問題;另一方面,說明大學生普遍存在個人能力不足和信心相對缺乏問題。這些需要學校相關部門及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促使其為實現理想而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斗。
關于大學中迷失理想的原因,大學生的分析令人深思。其中所占比例較高的原因是:認為大學生活過于自由、無所事事的占54.7%,認為學無所用的占40.5%。這充分說明現行大學教育模式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教育與實踐脫節,難以學以致用,這是大學教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缺乏大學生生活規劃教育和引導。
鄧小平曾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2]”科學的信念對大學生的理想和行為有著決定性指導、定向和支撐作用。大學生的人生信念已出現了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雜音,其在基本價值觀念、傳統道德、社會政治信念等認識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懷疑、動搖和迷茫。
2.1 拜金主義與利己主義傾向
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關系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看法,是人們人生信念的直接反映。調查顯示:大學生對金錢萬能論和拜金主義觀點持明確反對態度的只占46.6%;17.8%的大學生則持明確的支持態度,剩余35.6%則表示無所謂。這足以說明拜金主義已經對大學生產生了影響,需進一步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切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抵制不健康的拜金主義。
在對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上,調查顯示,有6.5%的大學生選擇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利己主義;選擇以他人為導向和中心(包括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大學生只占20.2%(其中選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占2.4%),52.6%的大學生回避了這種人己關系比較,而選擇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退守戰略。這表明大學生價值觀存在明顯的利己主義傾向,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不強,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應及時給予正確引導和矯正。
2.2 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危機
人生信念的深層反映在于人們對文化傳統的態度。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下,許多人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懷疑,從而出現信念迷茫。在問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總體看法時,有8.9%的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全是垃圾,應該徹底拋棄,全盤學習西方;40.5%的大學生認為個別思想觀念有一定積極作用;正面肯定我國傳統文化的大學生占50.6%。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持相對肯定的態度,全盤西化的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小。但是肯定中也有懷疑,只有17.4%的大學生認為雖然有許多糟粕,但仍然是我們安身立命的重要根據。這說明高達82.6%的大學生已經開始懷疑我國傳統文化對“安身立命”的作用。
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有關。隨著現代教育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日漸減少,甚至到了匱乏的程度,這是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懷疑的一個重要原因。56.7%的大學生表示聽說過孔子思想,但了解不多;有6.5%的大學生承認對孔子思想一點也不了解。
2.3 政治信仰模糊不清
政治信仰是人生信念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反映。在對我國社會性質的總體評價中,44.9%的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性質,認為社會主義建設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55.1%的大學生則對社會主義性質認識不清,23.5%的大學生認為社會是政治形態的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資本主義;24.7%的大學生認為社會是人治大于法治,骨子里還是封建主義;6.9%的大學生認為社會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體。之所以出現認識不清,主要是因為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不深刻。
當問及共產主義最終能否實現時,認為肯定能實現的大學生占17.0%;52.2%的大學生認為不一定;30.8%的大學生更選擇了癡人說夢的悲觀看法。可見,大學生對共產主義普遍缺乏深入了解。
當問及對民主問題的態度時,有30.8%的大學生認為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并希望我國的改革朝此方向發展;31.6%的大學生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21.0%的大學生認為民主只是幌子,強權才是硬道理;16.6%的大學生表示漠不關心。說明對民主、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等問題大學生沒有深刻認識,不能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
[1]劉建軍.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幾點理論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4,(11):35~38.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G412
B
1671-1246(2011)01-0103-03
蘭州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大學生理想信念迷失背后的文化危機問題研究”(Z0708C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