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華
(龍巖衛生學校,福建 龍巖 364000)
中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學科教學改革探討
謝建華
(龍巖衛生學校,福建 龍巖 364000)
中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學科
1.1 課時
近幾年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實行三年學制,且多數學校采用“2+1”模式(即入學后前2年在校學習常規理論,第3年臨床實習)。在校學習期間,按1學年36周,1周28課時計算,2學年共有2 016課時,扣除公共文化課806課時,醫學專業課程為1 210課時。在專業課程安排中,由于臨床學科科目眾多,且關系到學生今后就業,所以課時較多。而醫學基礎學科設置了解剖學基礎、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病理學基礎、藥物應用護理課程,課時相對緊張。
1.2 課程理論性強
醫學基礎學科理論性強,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1.3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中職學校學生大多因中考落榜才來就讀,缺乏專業興趣。因而學習被動,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表現為課堂上不專心聽課,無法理解教師所授內容,課后不主動復習。
2.1 課時過少
醫學基礎學科課時過少,無法在規定課時內完成教學計劃,在教學中難以保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2 課堂秩序混亂
由于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課堂秩序混亂,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勝任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教材與新教學大綱內容,也應根植于此,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3.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學校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普遍不好,因而對學習喪失信心,所以讓學生恢復信心是首要任務。教師可通過滿足學生好奇心,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等途徑,增強學生學習信心,進而使其產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也可列舉一些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病例,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3.2 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
考核是檢查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情況的有效方法,除了正常的階段考及期末考試外,在日常教學中也要運用提問、討論、課堂小測等方法敦促學生認真學習。
3.3 編寫校本教材
“以必需為原則、夠用為度、崗位需求為標準”是編寫校本教材的指導思想。醫學基礎學科校本教材要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臨床工作需求為重點,與部頒教學大綱內容相吻合,真正成為學生“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教材。
3.4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要求,在中職衛生學校“雙師型”教師能給予學生更多技術上的指導,培養出更符合臨床需要的護生。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就要讓教師定期參與臨床實踐,提高自身實踐能力。
3.5 調整課程體系
(1)適當壓縮公共課程比例。公共課課時比例過高,必然影響專業課程教學時數。所以,筆者建議公共課程主要以講座或自學形式開展,以確保足夠課時完成專業課程教學,切實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2)實現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對接。為使基礎學科教學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學科教學,應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通過臨床學科與基礎學科教師集體備課,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使醫學基礎學科教學指向更加精準,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G712
B
1671-1246(2011)01-0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