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娟
(潮州衛生學校,廣東 潮州 521011)
全科醫學崗位培訓方法初探
許夢娟
(潮州衛生學校,廣東 潮州 521011)
全科醫學;崗位培訓;社區衛生服務
為加快衛生體制改革與發展步伐,采取有效措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國家發布《關于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改革衛生服務體系,應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并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全科醫學,培養全科醫生”。為此,廣東省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培養是關鍵。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全科醫生是社區醫療團隊的核心,是全科醫療的主要實施者和執行人,其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為滿足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需求,應加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我國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知識教育、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和全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等。進入21世紀以來,衛生部經充分調查研究,并及時總結各地經驗,認為為適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需求,現階段及今后若干年,要以全科醫學崗位培訓為重點教育形式[1]。
全科醫學崗位培訓是指對從事或即將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臨床執業醫師進行全科醫師培訓,對在職人員進行全科醫學轉型培訓。我校作為潮州市全科醫學崗位理論培訓基地,根據全科醫學崗位培訓大綱要求,參照廣東省其他城市全科醫學教育崗位培訓方案,聘請高素質臨床和預防醫學(即公共衛生)專業教師參與全科醫學理論教學。筆者作為一名預防醫學專業教師,參與了多期潮州市全科醫學崗位培訓班教學工作,現結合教學經驗,就全科醫學崗位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教學改革建議。
目前全科醫學崗位培訓主要存在問題有:(1)以預防保健工作為重點的培養目標不明確,過于關注臨床而輕視預防,帶教教師多為專科醫師,帶教以講授治療方法為主,不利于全科醫師培養。(2)崗位培訓缺乏針對性,偏重理論教學而對社區實際需求考慮不足,不能滿足學員日常工作需要。(3)一些學員參加培訓以獲得證書為目的,影響教育和培訓工作展開。
2.1 幫助學員明確目標,轉變醫學思維
全科醫學崗位培訓是在職臨床執業醫師以脫產或半脫產形式到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基地進行學習,屬于轉型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很多學員學習目標不明確,將此種培訓當成專科醫學繼續教育培訓。要培養合格全科醫學人才,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學員明確學習目標,轉變醫學思維。
2.1.1 樹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思維模式 全科醫學崗位培訓目的是讓學員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醫學診療思維模式,提高其對社區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的防治能力,使其能夠運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健康為目標,向個人、家庭、社區提供融醫療、預防、保健等為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達到全科醫生、社區護士的崗位要求。通過調查發現,大多學員原是專科醫師,習慣采用生物醫學模式制訂治療方案。但隨著疾病病因、病程的多樣化,生物醫學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顯現,加之全科醫師在社區工作面對的多為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和多發病患者,而這些疾病僅靠生物醫學模式很難解決。為此,教師應幫助學員構建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而非以疾病為中心。
2.1.2 明確重點,培養全科醫學思維 教師應向學員強調社區衛生服務是面向居民提供融醫療、預防、保健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層衛生服務,是以預防為導向、家庭為單位的衛生服務。為此,學員應重視預防醫學、保健學、家庭醫學知識學習,培養全科醫學思維。
2.1.3 樹立循證醫學理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循證醫學作為教學重點,著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2 精選教學內容,滿足社區衛生工作實際需求
全科醫學崗位培訓共600學時,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為滿足學員學習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需求,增強教學效果,教師應精選教學內容。
2.2.1 加強臨床預防醫學教育 根據全科醫師主要承擔一級預防和部分二級預防服務工作的特點,筆者精選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理論、預防接種、健康危險因素評估、人群周期性健康檢查、高危人群篩查、社區常見病預防和干預方法(如社區慢性病營養學知識、平衡膳食原則、運動指導、行為指導)等內容進行具體講授。
2.2.2 讓學員掌握社區各類調查、分析方法 以統計學、流行病學內容為主線,按實用性原則,安排社區衛生服務資料收集方法、統計與分析技術、社區衛生診斷常用調查方法、社區常見病篩查和普查方法、社區營養調查與評價方法、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立與動態管理方法等內容。
2.3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2.3.1 提倡“接力式”教學 社區常見疾病處理中,全科醫學強調醫生進行連續性健康管理。因專業教師專長不同,建議教師開展“接力式教學,如講授高血壓時,先由預防醫學教師講解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及其評估、高危人群、預防措施,再由臨床醫師講解疾病診斷治療、患者病情自我監控,最后再由預防醫學教師講解高血壓非藥物治療。該教學方法遵循了現代醫學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全科醫學理念,但應注意各專業教師間的教學銜接。
2.3.2 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習效率,擴展教學空間 根據學員特點,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鼓勵學員與教師建立網上聯系平臺,便于交流及討論。
2.3.3 模擬社區工作情境,調動學員積極性 教師可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模擬社區工作情境開展教學。如家庭評估中,讓學員扮演患者自畫家庭圖或以醫生身份繪制家系圖;模擬家訪工作情境,討論家訪工作程序、注意事項、人際溝通要求;模擬傳染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這些方法有效調動了學員參與積極性,增強了教學效果。
2.4 科學的考核方式
為保證培訓質量,應運用科學的考核方法對學員進行考核。筆者建議,基礎知識用傳統筆試方式進行考核;對方法學內容的考核則應貼近工作實際,以書寫調查報告、見習作業、健康教育體會等方式進行。另外,學員課堂表現、參與積極性也可作為考核內容。
通過上述改革,學員能在短期培訓中強化全科醫學思維,掌握適用于社區衛生服務的知識,社區工作能力明顯提高。
[1]梁萬年.全科醫學概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G72
A
1671-1246(2011)01-0040-02